玩这种在古代属于宗教或者祭祀场所的地方,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细节,就是去关注其中各式各样的石碑。这些东西在博物馆里大概会被凝练成简短的几句话放在展板上,或者变成导游的几句简单的介绍。在之后的文庙城隍庙清虚观,这种细节就体现得越明显。其实,如果能看到石碑上丰富的细节,就可以“左右逢源”看到藏在表象背后更多的文化意义。
就说这座二郎庙,有一座石碑上刻“重修二郎庙碑记”。这碑记说二郎庙是当代重修的,算是个人工的旅游景点。但在平遥,先前是存在这二郎庙的原址的,而且不止有一座。有趣的是,二郎神这个随便哪个小孩都能叫出来的神仙的名字,事实上有三个来源。除了耳熟能详的出现在封神榜中的“杨戬”之外,还有李冰次子李二郎和隋代时嘉州太守赵昱两个。
碑记中记载,其实真正承认的二郎神之友李冰次子和赵昱两人,在除了成都和平遥意外的其他地方,两位二郎神也都是合二为一地作二郎真君供奉在同一座庙宇之中。而在成都与平遥,李冰次子作武二郎(不是武松),跳进灌江斩蛟除害的赵昱是文二郎,两座二郎庙分座南北,共同守护城市风调雨顺。然而成都是个喜欢下雨的地方,平遥年降水量实在捉急,并不能看出两位二郎真君有什么灵验之处。大概是这里只重修了武二郎庙而没修文二郎庙的缘故吧。
再说杨戬,算是文化史上的误传。在出现这个名字以前,二郎神就已经存在很久了。而且,二郎神也不是个牛逼武将,只是一个治水能臣。后来,有人认为二郎神还结合了类似关平这种厉害的武将形象,如元代画作二郎搜山图中的那个二郎神就是个捉妖小能手,除了关平的打扮之外,还有拿着关刀这种标志性武器。而传到杨戬这里,二郎神已经变成了天庭稽查大队总队长,还衍生出苛待妹妹和外甥的丑闻谣传。事实上杨戬这个名字是劈华山劈出来的,早期劈华山救妈妈的不是美少年沉香而是他杨戬啊!之后,杨戬又变成了法力无边的三只眼,出现在封神榜中,才有了现在所有人都熟悉的二郎神的形象。
平遥的这座二郎庙,在碑记中说的很明白,是个求风调雨顺的所在。所以,在后面又见到什么玉皇大帝泰山府君一类的人物就觉得挺逗的。泰山府君掌管生死,来这里凑什么热闹。回到二郎庙本身,重建后的配置大概集成了各种世俗的功能。比如二郎神本身是个治水神,东岳大帝管生死,碧霞元君可以赐福满愿,再不济还有个玉皇大帝坐镇中堂。除了一干神仙,在庙内还有钟楼鼓楼,司掌时辰。一般来说,规模大一点的城镇,鼓楼是必须的,钟楼活着和鼓楼放在一起,或者自己独立再作一幢建筑,可还真不太见过放在道场之中的。可回过头一想“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才意识到或许道场中本来就应该有钟鼓,我在西安大慈恩寺也听过日暮时候的鼓声。可再遍迹平遥城,也没看见有像样的鼓楼钟楼,这就很奇怪了。
还有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二郎庙里竟然还有个戏台。这是我之前从来没想到的,难道这二郎神还是个票友?类似的疑问在后边各个景点我也看见了很多,大概是我真的不了解这些东西吧。大学的时候,我上过一门叫中国造神史话的课。老师是个颤颤巍巍的老爷子,说他研究这些东西几乎走遍了祖国名山大川。我当时还觉得挺不信的,这些不应该是以多读书读好书为主吗?现在来看,读书虽然能得到系统性的知识,但你总做不到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找到一本自己感兴趣没见过的来看。或许来二郎庙这样的地方,就能给人一种去了解历史去重新认识自己旧知的冲动。
也随着去后面的文庙,后面的清虚观,这种体会就越来越深,也越来越能看到自己的无知。从二郎庙出来,满脑子都是回来要好好去研究研究二郎神的历史延承。又看了一眼地图,才发现下一站才是平遥城最值得玩味的地方。那里是晋商票号代表地,是一代经济文化成果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