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在上古时期就已经萌芽,源于对天下万物持续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了阴阳对立互相转化的规律。道家的精髓就是变化,万物唯一不变的规律就是变化。所以道家一般都看的很透彻,因为他们洞悉万物皆有始终的道理。
道家思想可以追溯到伏羲氏、黄帝等上古大神,因为这些人文始祖已经是人神的结合了,传说的成份大一些,所以我们姑且称之为大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庄子,杨朱、列子等具有道家思想的人物纷纷出现,各领风骚著书立说影响深远。当时号称诸子百家,然道家思想占据三分之一左右,可见当时道家思想风气之盛。我们根据主旨侧重不同,可以把当时道家分为两派:一派是黄老之学,另一派为老庄之学。黄老之学侧重于治国安邦,富国强民。而老庄之学侧重于修身养性,益寿延年。我们说真正发扬道家精髓的还是黄老之学,因为它经世致用,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把各种学说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对于治理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具有很大作用。道家的精髓就是发现了阴阳变化对立统一,也是最早的辩证法,比黑格尔的辩证法还要早上千年,说我们是辩证法的故乡这无可厚非。只有在动态中把握事物,才能实事求是,才能有的放矢,也才能事半功倍,这就是黄老之学的主要作用。
到了庄子时期,黄老之学在当时已经没有了施展的空间,各国诸侯急功近利,远交近攻,所发动的战争没有哪一场具有正义之举,正所谓春秋无义战。在这种局势下,庄子已不可能在外王之道上有任何成就,于是开始向内发展,修身养性不理世事,走向了一条避世寡居的道路,这就是老庄之学的开始,消极遁世与世无争是其主要特点。
到了西汉初年,黄老之学再一次辉煌起来,也是最后一次比较纯粹的学术盛行。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黄老之学再次下沉,以后就很难在找到真正意义上的黄老之学了。从汉武帝开始把儒家奉为正统,历经三百来年,直到东汉末年大汉王朝寿终正寝也一起走向衰落。几百年的儒学正统束缚,在魏晋时期开始瓦解,玄学之风开始盛行。魏晋玄学的精髓是追求个性的解放,是道家思想的再生,是对儒家正统思想的反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也正是这样,引起了儒学精英们的激烈抵抗,他们采取各种办法与玄学做斗争,甚至还把很多黄老之学的经典进行篡改,添枝加叶任意曲解,导致从魏晋之后,道家经典的失真,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道家思想开始走向彻底的衰落。我们今天看到的读到的很多道家经典已经不是当初的原著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和遗憾。
道家和道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道家思想是道教的源头,没有道家思想就不会有道教,但是道教是道家思想的世俗化。很多道教内容完全与道家原始思想相背离,比如说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生命他的立场是顺其自然,不会强求长生不老。《道德经》里面说:“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与人乎?”还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这些思想都反映出了道家:物有始终万物皆变的宗旨。但是到了庄子以后,就演化成了追求长生不老,益寿延年之术。再到后期与阴阳家还有方士融合,最终走向了世俗化。
道教从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开始,历经张角兄弟的太平道(黄巾起义),再到南北朝隋唐的北纯阳南伯端的南宗北宗分立,再到北宋末年王重阳在终南山创立全真教,经过以丘处机为代表的全真七子不断努力,达到道教全盛,从此往后道教开始衰落,目前主要是全真和正一两大派系,全真派要求修行者出家,不能结婚,不吃荤等;正一派则随意一些,除了做法事之外,可以不戒口,可以结婚,也可以不出家,这是两者的一些区别。
道家思想是华夏思想宝库中的瑰宝,影响了华夏历史上千年,已经深深的注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但后期由于各种思想之间的博弈,很多道家经典思想受到摧毁,有的已经永远湮灭,这是非常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