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玲:要强女孩的御姐养成记
文 | 悟恩 图 | 网络
01
刘嘉玲是个骨子里挺要强的女子。
15岁时,她随母亲去香港投奔父亲。
还做了自认为当时最流行的配搭:一件红衬衫,配一条喇叭裤。
结果见到父亲,她提的第一个要求就是:买件新衣服。
原因?
因为一路上,她都感受到了别人眼中那种“太土了”的嫌弃眼神。
上世纪80年代初,香港和内地的城市相比:一个流光溢彩,光怪陆离;一个尚在苏醒,苍老迟钝。
刘嘉玲感觉到香港这座城市对她的排斥。
它是不欢迎她的。
至少有些格格不入。
无论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还是在红绿灯急促的“滴答”声中仓促赶路的行人,都让她有些应接不暇的忐忑与慌乱。
彼时,老港们把刘嘉玲这种从“大陆”来的女人称为“北姑”。
随口贴上的标签,却隐含着轻贱与蔑视。
02
而这种从一开始就被人为刻上的烙印,也注定了刘嘉玲接下来的路,不会太好走。
何况还有客观因素,如:语言不通。
去报TVB培训班时,老师听了刘嘉玲说的粤语,就把第一节课定为用粤语念报纸,“念好了再说”。
心里是有不快的,又不好表现,于是故意念得很大声。
于她而言,这既是训练,又是发泄。
之后在TVB工作,那种异样的眼光依然跟随着她,让她别扭,甚至如芒在背。
她反抗。越是被排斥,就越是昂起头。
曾志伟就回忆说,当年的刘嘉玲总是把头抬得高高的,很傲慢的样子。
现在看来,实在是情有可原。
如果不是外界都是刀枪剑戟,又怎会用伪装的高冷,来维持卑微的自尊?
03
刘嘉玲在屏幕上的第一个角色是在83版的《射雕英雄传》中演婢女。
这让敏感的她非常抗拒。
要强的人,很难忍受你主我次,甚至仰人鼻息,即使是在戏里。
然而,过分的自尊,就是一种桎梏。
这种桎梏让人的才华难以施展,也令天性难以释放。
刘嘉玲就坦言,在TVB的7年里,没一个角色是她喜欢的
——她一直以喜欢,作为自己选戏的标准。从TVB转到电影圈后,她同样如此,不喜欢的都不拍。
直到发生了那件事:
1990年4月的一个晚上,曾志伟喊她打麻将。
她出门,刚进车里,车门就被撬开了。
她被绑架了。
挣扎、求饶、喊叫、哭泣,用尽了气力,喊破了喉咙,都没有用,还是被拍了不雅照。
对一个女人来说,这无异于一次极刑。
事后,她告诉自己,既然不能顾影自怜,那不如左右逢源,活成自己的“大姐大”。
她通过梁朝伟找到王家卫,拍《阿飞正传》。
没想到,“拍他的电影那么难”。
她被叫到一个多年没住人的老房子里,跪在地上,擦拭地板上积的厚厚的一层灰。
她卖力地擦,擦得地板发亮,擦得手臂酸软,王家卫依然不满意。
重来,重来,再重来……
一场擦地板的戏,她拍了整整27次。
她有些气急败坏,问王家卫,我怎么样才能达到你的要求?
王家卫说,就是不对。
刘嘉玲的要强劲又来了,她不服输。她自认为在别人眼中“刘嘉玲是会演戏的”,怎么可能到了王家卫这里,就不会演了?
继续擦,直到热到头发冒烟,四肢无力,动作变得“很生活很平淡”。
王家卫才说,好了,这就是我要的。
她突然明白:王家卫的电影,是要抹掉表演的。
这次之后,她对演戏的认知,又加深了一层。
那时候,能拍上王家卫的戏,就意味着离拿奖走近了一大步。
刘嘉玲也没有令自己失望,凭借《阿飞正传》,她于1991年捧回了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影后”。
只是很可惜,在法国降临的幸运,并没有跟着她回香港。
那是一场让刘嘉玲尴尬到极点的颁奖礼。
在金像奖的5位提名女主角中,几乎人人都认为是她的,所以另外四个人干脆没出席。
颁奖时,作为颁奖嘉宾也是好友的林青霞坐在刘嘉玲旁边,告诉她,如果是她就打眼色。
结果,信封拆开,名单往外抽,林青霞瞥到“玲”字,便向刘嘉玲示意。
刘嘉玲准备站起来,却见林青霞的表情开始凝结。
原来,幸运儿是“玲”,但不是“刘嘉玲”,而是“郑裕玲”。
在那样的场合,除了掩饰内心失落,故作大度外,能怎么样呢?
只能强忍着,直到朋友过来安慰,才绷不住眼眶里盘旋的眼泪。
04
和不少拥有演技,但自带奖项绝缘体质的明星一样,刘嘉玲多次与荣耀无限接近,其中不乏大热门,但总是时运不济,铩羽而归。
——此后的十几年中,刘嘉玲又获得过几次金像奖提名,但最终还是与奖项擦肩而过。
这边厢,演义事业说不上失意,也说不上得意。
那边厢,命运却再一次用决绝的方式,把她“送”上了新闻头条。
2002年,香港某周刊为了发行量,刊登了刘嘉玲遭绑架时的不雅照,一时舆论哗然,香港娱乐圈一众明星更义愤填膺。
11月,香港电影工作总会组织了“千名艺人大游行”抗议。
刘嘉玲挺身而出,直面民众,痛斥刊物无耻,呼吁媒体良心从业。
之后,又过了9年,早已放下的刘嘉玲,才凭借《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饰演的武则天,获金像奖“最佳女主角”,荣膺影后。
到领奖台上,她说,得失我早已看淡,但是没想到拿奖那么开心。同时调侃老公梁朝伟,我知道我拍马也追不到你了,但是我慢慢追吧。随即哈哈大笑。
台下,则掌声雷动。
然而,金像影后的加持,并未能让刘嘉玲从此远离风波。
2013年7月,她和朋友逛北京的标志性广场,拍了张照片,并在微博发文:48年,我终于来到了这里!
拍完当晚就回香港了。
结果,“一下飞机就出大事了”。
别有用心的港民纷纷跳出来,质疑,谩骂,说她是“香港耻辱”。媒体也闻风而动,火上浇油。
好心人劝刘嘉玲删掉微博,平息争议。
但她不为所动。
“我为什么要删微博啊?我做错什么了吗?我只是表达了这么多年来的一个情结。”
“我十五岁的时候,还想去当兵建设祖国呢?你们管得着吗?”
经历了多年的洗炼以及旁人难以体会的打击,刘嘉玲依然选择“要强”,但此时的要强已经没有攻击性,而是洞察世相,过尽千帆后的自我接纳——我只要活成我要活成的样子,那些蜚短流长,随它去吧!
之后,她到哪里都会说起自己的家国情结,并以苏州老乡贝聿铭为例子:
“不管他在任何国家有多么出名,他永远是中国人;我现在也一样,我会很骄傲自己是中国人。”
05
身为公众人物,面对流言蜚语,嘲讽否定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而刘嘉玲,则一直用同一种态度去面对:独立自信,泰然自若。
在《金星秀》,她坦陈自己的“被绑架事件”;
在《我们来了》见到张继科,宛若见到偶像的小迷妹;
与老公梁朝伟相处,亲密而不过分紧密,保持合适距离,各有各精彩。
被媒体问起她和梁朝伟、张曼玉的“谜之三角”,她也用她的高情商来淡然化解,从未失却分寸……
她给我们呈现的,是举手投足,话里言间的御姐范
——柔韧而练达,强大而优雅。
她曾经在接受访问时说过一句话:
“你现在看到的我这个状态,是我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缺一步都不行。甜的、苦的、酸的、辣的全部要加起来。”
是的,她的经历,她的成长,是谁也抢不走的。
而藉由经历而来的坦荡与豁达,更是专属于她的宝贵财富。
经历的意义,于她如此,于我们,亦如是。
我是悟恩,假期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