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怎么打?

        第三遍看《明朝那些事儿全7册》,每次重复看同一本书的关注点都不一样。这是朱元璋和陈友谅在江西鄱阳湖问鼎中原的巅峰对决。

        虽然历史学家对很多战争有过描述,但往往宏观过头,很少人从具体物质角度去思考:这样的一场战争到底是如何操作的?军队是如何征集的?粮食是如何运输的?士兵是如何作战的?陈友谅60万大军怎么征来的?60万人,以古代的后勤和基础设施,真集合了,粮食不足不兵变?加上朱元璋有20万兵力,两军80万的士兵力运到鄱阳湖是何等壮观?一个学校几千学生一起站操场我都觉得人很多,80万一起上不会挤死? 官渡之战、淝水之战都是号称百万大军,一百万人浩浩荡荡开来,只有十来万兵力的敌军应该集体吓破胆,束手就擒才对。但是战争的结果全完全不是这样,这说明打仗人多了未必就是优势,在数字背后有很多隐蔽的细节需要推敲。     

        我们光知道征了多少兵,可征的到底是谁?比如你在你的河北老家,干完一天的农活坐村头大树底下跟人扯犊子,忽然负责征兵的小吏跑来塞给你一杆大长枪,说你得徒步到两千里之外的江西鄱阳湖跟一些语言不通的陌生人生死相搏,你会不会欢欣鼓舞,为革命事业前驱?不难猜测,有点手段和关系的人一定会尽量避免被征军。很明显,最后被征去的往往都是社会的下层人士,按照现在的说法,是弱势群体。家里的壮丁抓去当兵了,田里那么多重活家里缺劳动力咋办?各种高额赋税还得交咋办?所以古代征兵对老百姓来说绝对是一个噩耗。

        古代没有铁路和卡车,也没有那么多马车给这些土兵坐,他们赶路只能靠两条腿,两千里路得走两三个月。百万大军同时向一个地方开拨,沿途几个月怎么保证这些人有饭吃?他们在中国大地上奔走,消耗多少粮食?堵塞多少道路?干扰多少百姓生活?又比如到了江西鄱阳湖打仗几个月甚至半年一年,江西一个地方的粮食如何供应短时间内多出来的几十万人口?

        军队规模和效益应该是抛物线,当它的组织管理成本增高到某个拐点之后,增加士兵就不会再给军队添加任何战斗力,反而是个累赘。所以兵力越多,组织成本和后勤供应成本越大,真正能够投入现场打仗的可能只有一二十万人。

        而且很多士兵都只是十几岁的青少年,这些从未出过远门的新兵置身在战场上会不会像受惊的兔子一样,精神高度紧张,无法控制情绪。会不会还没有作战,大家就忽然发声喊,跑个精光。更有甚者,晚上睡觉的时候有人做个噩梦,喊了一嗓子,然后整个军营忽然就开始大逃亡。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小时候听着评书长大,当年对朱元璋的了解比学习更有兴趣,现如今竟然忘个干净。 了解明朝先从开国第一帝开始。 朱元璋 ...
    倾杯行阅读 716评论 1 6
  • 在封建社会历史长河中,有一座历史地位崇高、备受尊崇的陵墓“明太祖朱元璋”和“孝慈高皇后”合葬的“明孝陵”。被...
    文渊阁阅读 1,732评论 0 3
  • 占领集庆之后,朱元璋已经成为元末群雄之一。在30岁到39岁这十年,是朱元璋野蛮生长的十年,从盘踞应天府的吴国公成长...
    东东项目管理阅读 873评论 0 0
  • 公元1363年,陈友谅指挥战船从鄱阳湖突围,立刻被朱元璋的火船围住。陈友谅当场被射死,他的六十万水军不是烧死,就是...
    仲维宇阅读 748评论 2 5
  • 江西有时会被网友调侃为最容易被人遗忘的省份。 在明朝历史上,江西确是一个傲娇的存在。不仅是因为明朝前期的政坛几乎被...
    纵风阅读 550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