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了一篇文章,《生日记 | 2020,漫长的告别》,几个小时,2000点击量。
那是一个被迫的回应。如果不回应,就会有许多误解,一直持续到昨天;如果回应,也会滋生许多误解。所以,做一个完整的回应,然后,再转为私密文章,此事告一段落。
这种作法,源自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一种自我省察。个人,甚至团队在某个层面上的得失利弊,并没有那么重要。不要在因缘世界里,制造太多的自己不希望看到的东西。
愿所有人安好。
我们或许会在一个更高的地方,遇见。
(关闭评论,谢绝打赏)
今天是我的生日,2020年是我的本命年。
1991年中师毕业,到2000年上网,职业生涯的前十年,我一步步是从乡村小学走到乡村初中,再走到县一中,成为高中语文老师。本来,这是我孤军奋战所能达到的顶点,也是我最终将退休的地方。结果,触网了……
遇到新教育,当然,也遇到干国祥。于是,有了新教育研究中心,有了从一线教师向研究者的纵身一跃,这一晃,又是十年。
2010年新教育石家庄年会,是个转折点。因为那一年的夏天,罕台新教育小学诞生了,这实际上是南明教育的“元年”,虽然正式脱离新教育是几年后的事情。从2010年至2020年,是南明教育办学的10年,其中有7年,我在研究的同时,担任校长,直到2020年夏天为止。
三个十年,一个中师生,就走到了又一个本命年,走到了50岁的门前。
1
写了一篇《生日记 | 2020,漫长的告别》,但没在公众号上发。因为写完以后觉得很无聊,2020年是什么年代?在这个年代里,个人的一点小变化,算得了什么?
哪怕是我们自身,也被这个时代的问题所吸引。
也会问:世界会变好吗?
我们期待公共治理的进步,期待经济的好转,期待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理性……这些期待,似乎也超越了个人的悲欢。
2
就像老干所说的,我们这代人,什么都经历了,从煤油时代,一直到电商时代。时代一直在变化,我们一直在适应。那么,我们所能坚守的不变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有没有必要去坚守一些所谓不变的东西?
中师毕业刚参加工作,请人写了一幅字,一辈子未曾忘记:
但书人间真与善
管它湮没与流传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是我选择的一种生命姿态。遇到的黑暗多了,人有时候就容易成为黑暗的一部分。要避免成为黑暗的一部分,就必须不断地省察自身。
3
一直到40岁之前,我的所有努力,都有一个目的,就是摆脱恐惧。
恐惧驱使我们行动,我们又将行动合理化。
我人生中的两次至暗时刻(一次是在县中,一次是在盐外),都与我的恐惧有关。而真正的恐惧,来自自身能力与处境的极大不协调。40岁以后,恐惧渐渐地消亡了。
取而代之的,是敬畏。
学无止境,永远都必须保持谦卑,保持敬畏。
但恐惧不复有,这是修炼出来的自信。
4
成名须趁早,求利又何尝不是?
老而爱名,老而爱钱者太多,我希望自己是一个明显的例外。有一碗饭吃,有一席床睡,生命的焦点就不应该在这里。儿女的未来,留给儿女们自己去解决吧。抚养成人,才是我们天生的义务。
人生最悲哀的是,说了那么多大话,骨子里,却是不堪。
发展不是为了外在目的,发展的喜悦,来自发展本身。无止境的成长,与环境相互滋养,而不是无止境地掠夺,让自身无限膨胀,让环境变得贫瘠。
5
年龄越大,越要警惕以做人代替做事。
去做事,不要做人。在做事中,去承受艰难甚至失败,通过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来获得生命的愉悦。并且我相信,这是保持青春的最好的方式之一。
什么是“做事”?
“低到尘埃里,开出一朵花来。”
6
要重视朋友,重视能启发你,或者一直支持你的人。
所谓的朋友,根本处不是取暖或求得认同,而是一种能量的流动。是一起聊天,不断地相互启发,也是一起做事,不断地创造更好的一切。
力所能及处,一定要帮助别人。
7
尽量不要走老路,熟悉的地方很舒适,但没有风景。
新的十年已经在路上了。
说些没水平的胡话,
祝福自己。
也祝福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