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出生的他们,先有婚姻,再有爱情。
母亲是姥姥五个子女的老小,刚上完五年级就被迫辍了学,当起了家里的“保姆”,家庭的贫穷使得她早早挑起了家里的重担。父亲是奶奶七个子女中的老六,但因为四子三女,父亲又被唤为“老四”,由于家庭状况的不同,他并没有经历过母亲那样的童年。
父亲和母亲是通过一个关系不太亲的舅妈介绍认识的,那时的母亲已27岁,同年龄的女子都已结婚有了家室,母亲也是为了能让姥姥有生之年看到自己成家立业,于是见了两三次面便答应了这门亲事。匆忙的定亲使得她在过门之前并未仔细了解父亲这边的家庭状况。
母亲是个倔强的人,属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忍让三分,人再犯我斩草除根”那种。但纵然是这种性格,母亲自过门后的五年一直在受欺负,婆媳间、妯娌间,大大小小的争吵不间断,直到某一次,母亲彻底爆发,他们也自知理亏,母亲算是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也真正在这个大家庭里建立了威望。
相反父亲是个木讷的人,不爱说话,不怎么爱交朋友,按说主内最适合不过,但是他有一些大男子主义,所以那些洗洗涮涮的琐碎事情是他最不情愿干的。父亲年轻时不懂事,在母亲与姑姑大伯们争吵的时候,从不出来劝说或者保护母亲,这更让母亲觉得生气,嫁到三十里地外的村庄,无依无靠,本就让她觉得无助,父亲的做法更是让人心灰意冷,所以,在婚姻初期,他并不是一个好丈夫。
都说“最好的婚姻是夫妻双方性格互补”,父母亲的爱情在我看来却不是这样,我总觉父亲娶到母亲是几世修来的福气,母亲嫁给父亲却是上天要渡给她坎坷的前半生。母亲跟了父亲后的十几年,并没有享多少福,从姥姥手心里的宝贝闺女到“陌生男子”家中的媳妇再到三个孩子的母亲,经营这个小家庭成为她一辈子都要做的事。在我印象里,父亲和母亲很少不争吵,有时候是简单的几句拌嘴,有时候是满嘴脏话的谩骂,情绪到了,母亲还会说出“离婚”这样的字眼,而我那脾气倔强、傲娇的父亲总会附和一句“离就离”,那时的父亲眼神最可怕,我会想“天呐,妈妈怎么会和爸爸这样的人结婚!”,这时候的父亲在我眼里并不是一个好父亲。
随着年纪的增长,母亲和父亲之间的争吵变得越来越少,也许是枯燥的生活磨去了他们锋利的棱角,现在的父亲和母亲按部就班的生活,整日忙着工作,偶尔拌拌嘴,因为教育弟弟的问题,或是因为某一件小事,如今的我早已习惯了这种争吵,或许这已经变成他们婚姻的一部分。有时候我也会想:难道就不能互相忍让一下吗?少说一句就可以了啊,不搭理就是了。但是,婚姻真的不能这样,对于两个要在一起生活一辈子的人,争吵也许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选择,反正彼此都不会放在心上,母亲习惯了父亲的脾气倔,脑子不爱转弯儿,父亲也习惯了母亲的性子直,爱批评人。彼此习惯,这样也挺好。
父母亲的爱情在我看来并不是好的,但是二十几年的相处使得他们之间的爱情已经变为亲情,父亲爱母亲,母亲也爱父亲,不是那种浪漫的爱,是渗透到骨子里的家人之间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