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琰者,不知何许人也。住建安方山,从其师白羊公杜受玄一无为之道。能变化隐形。尝往来东海,暂过秣陵,与吴主相闻。吴主留琰,乃为琰架宫庙,一日之中,数遣人往问起居。琰或为童子,或为老翁,无所食啖,不受饷遗。吴主欲学其术,琰以吴主多内御,积月不教。吴主怒,敕缚琰,着甲士引弩射之。弩发,而绳缚犹存不知琰之所之。
介琰不知是哪儿的人。住在建安方山之中,向他的老师白羊公杜学习玄一无为道术。能变化形体和隐身。常去东海,暂住在秣陵,和吴王君主孙权有来往。孙权留介琰住下来,为他修建了宫庙,一天之内,多次派人去问候他的饮食起居。介琰有时变为儿童,有时变为老头儿,不吃不喝,不接受赠赐的财物。孙权想学习介琰的法术,介琰认为孙权的妃嫔太多,几个月都不教他。孙权生气了,命令把介琰绑起来,让士兵拿弓箭射他。弓箭齐发,介琰身上绑的绳子还在,却不知介琰到哪儿去了。
网上看到这么一个江老师的分析,很有意思,扒下来:
关于介琰的记载,并没有其出身及修行方法的记载,也没有对其道成后是否飞升、成仙的记载,而唯一留下的就是和吴主孙权的这则故事。那么,为什么介琰不想传授孙权道法,却要在孙权处住几个月,而不是索性隐形而去呢?为什么介琰要和孙权来这样一波互动,不接受孙权的馈赠,却要告诉孙权不传授其道法的原因是妃嫔过多呢?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孙权是有仙缘的,所以,介琰是在考验他的。只是最后,孙权没有把握住机会,而失去了修道的机会而已。
我们先来看介琰的名字。介,原意就是铠甲;琰,美玉。将这两个字合在一起是什么,美玉铠甲——玉衣。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介琰的真实身份应该是山羊公的一件玉衣。因为,孙权有仙缘,所以派介琰去引导他。
所以,介琰一味的去引导他“以吴主多内御,积月不教”。而孙权却因为介琰不传授其道法,而要杀了他。最后,介琰只好遁形而去,不知了踪迹,后世也没有了他的记载。江老师看,应该是又回到了山羊公处做回了原本的玉衣吧。
但是,在吴国却有另一个人成为了介琰的弟子,这个人就是孙权的立信校尉——杜契。杜契:三国时京兆杜陵人,字广平。建安初年至吴国,依孙策入会稽,为孙权立信校尉。《真诰》《诗纪外集》载:黄武二年师介琰习玄白之术,后隐居茅山。
从黄武这个年号,我们能知道介琰见到孙权时的一些时间信息。首先,我们可以知道黄武是孙权东吴政权的第一个年号,而此时的孙权已经不惑之年。杜契是在黄武二年以立信校尉的身份向介琰学习的玄白之术。
由此,我们可以猜测出,介琰见孙权的那一年应该就是黄武二年。而介琰在吴国都城居住的这段时间里,也教授了一位弟子——杜契。杜契也很有可能是因为介琰的关系,所以,才舍弃了立信校尉的官职,隐居茅山。而杜契也有自己的弟子,那就是孙权的孙女——孙寒华。
孙寒华:三国时吴国人,相传为吴主孙权的孙女。师事杜契,得授元白之道。一说为吴主孙权孙女,师事杜契于茅山修道。道成冲虚而去,因此称其修行的山为华姥山。
看着师徒三代,都和孙权有关系,一为孙权欲求道的介琰,一为孙权的立信校尉杜契,一为孙权的孙女。换个角度来说,山羊公让介琰去度化孙权,最后没有度化成,却间接度成孙权的孙女。
说起隐形术,俺倒是第一个想起了葫芦娃,里面有个蓝娃子,就会这种法术,当年看动画片的时候感觉这法术真牛,打完妖精就能藏起来,然后呆在某处看妖精一脸懵逼,手忙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