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華夏本土的道教,競爭力不如外來宗教?——本文作者為網易自媒體平台「網易號」:龍蘊文化
道教玄幻,很多騙子神棍打著道教大師的旗號行騙,這種情況不在討論範圍之內,從教義本身來說,道教就是個與世無爭的門派。
別的宗教大多在賭信徒智慧不高,以傳教和壯大為發展方向。不論是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最早一批的信徒都是尋求精神寄託的底層民眾。
智慧相對薄弱的下層,更樂意選擇看起來輕鬆容易的東西—哪怕只是安慰,不需要對自己有過高的要求。比如佛教就教人念經。念著那些音譯過來不知所云的經文,期盼得到心靈的寄託。
很容易發現的一點就是,道教大師從來不屑於積極傳教。如果說西方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是主動推銷傳教;佛教等是開門等客。
那麼道教就是會所,先看你夠不夠資格。信仰道教是需要智慧去感悟的,在這個笨人層出不窮的世界里,這種東西能自然直屬於少部分精英人士的專享。
道教不廣開大門就好比金庸筆下的「逍遙派」,思想到了一定的境界,過於逍遙,懶於向慧慧眾生佈道,佈道是好事,但要順其自然,不會強求不適合的人追尋自身。
道教最鮮明的特點是在求真的道路上不迷失自我,不陷入徹頭徹尾的唯心主義之中。道講究的是今生,講究的是調整自我的狀態。
道教的神仙,是可以讓你選擇有助於你、能夠彰顯你個性的,你可以信仰三清、信仰昊天上帝、信仰東皇太一、信仰土地城隍、甚至於黃大仙。隨緣度化,最高的就是道,是善,是真實的自然規律。
道教不是為了極樂享受而存在的宗教,不是為了死後的那虛無縹緲的西方極樂世界,而是認祖歸宗。
信仰道教的人往往內心強大,首先相信自我,相信自然的存在,然後再去崇敬祖師。正所謂道不遠人,人自遠之。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