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
摘抄:苦难成就了蔡文姬。《悲愤诗》有五言体和楚辞体两种。中国古代,男性大诗人几乎都要在苦难中低吟长啸,女性更不能免。她们才高,心性高,不肯向命运低头,于是有佳作传世。
就一般人类情绪而言,有刺激就会有反应,敏感者反映更强烈。敏感是说愿望与现实形成反差时,敏感者会感到深受刺激。蔡文姬童年幸福是可以想象的。其心智空间,情感向往,当强于普通贵族少女。换言之,她更具个体特征,对幸福的要求更高,对美好事物的感受更细腻。
天下未乱,蔡文姬的生活是平静而快乐的。蔡文姬17岁,受到命运的第一次打击。失掉丈夫又陷入郁闷。一把龙椅失控,天下生灵涂炭。长安城乱作一团,她被匈奴人掳走。
悲愤出诗人。写《悲愤诗》这样的作品需要极大的勇气,一般人宁愿忘掉,回避那永难愈合的伤痕。写作的过程也是疗伤的过程,艺术升华的苦难。文姬因之赢得尊严。
感受:之前,对蔡文姬也仅仅只知道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而已。今天,在读了小川先生对蔡文姬的品读。对文姬的遭遇,深感悲恸。
一个少年时期就机具华的美貌少女,在第一次婚姻中,收获的是痛苦和悲伤。好在她还有琴,还有书,可以抚慰她内心的伤悲。然而,当国乱频生之时,她也就成了汪洋中一叶扁舟。战乱,打破了她所有的一切。被匈奴掳走的凄惨,对家人一无所知的惶恐……她就在这样的噩梦中苟延残喘了12年。今天的我,不敢想象,如果这样的苦难降临在自己身上,我会怎么选择。
208年,曹操以黄金和一双玉璧赎回蔡文姬。然而,她却再次面临巨大的创伤:崩五内,生狂痴。家亡,抛子。人世间的两大伤心事,都落在蔡文姬的身上。
然而,能活着已是不易。所以,在她35岁时,依然希望着美好的未来。再次改嫁,丈夫的冷漠,又给这个苦难的女人再添新伤。好在,她最终用自己的“蓬头跣足”,赢得了丈夫的感恩戴德。噩梦般的生活终于熬到了尽头,她把记忆的闸门拉开,让满腔的苦水哗哗流出来。用《悲愤诗》来疗伤。
《悲愤诗》三部分,第一部分对董卓之乱和胡羌骑兵的凶神恶煞的描写,读来令人倍感战争的残酷。第二部分,屈辱的异域生活和母子分离之痛,如在眼前一幕幕上演。第三部分,叙写归途及到家后的遭遇。家人丧尽,城郭毁灭,更令人触目惊心。一个女人,是怎样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撑起这苦难的一生?
生活的落差如此之大,人生的悲苦如此之重。她,一直在努力地活着。女人,绝不是弱者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