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了一篇文《潇洒离职后,写作能不能养活你?》,觉的讲的十分在理。
该文作者讲述三点:第一、你必须有一定的写作天分和兴趣,足够支撑你不断的写下去。
第二、即使在半年内没有任何收入你也可以生活,因为写作的收入不直观,刚起步甚至不可观,你必须有积蓄撑一段时间。
第三、有一定的自控能力,有时间统筹能力,能善于调节自己并坚持不懈。
只有做到这三点后,你才能考虑把写作当本职。
看到这三点,我突然想到了杨时旸老师讲过的段子:每天起床我都对镜子问“魔镜魔镜告诉我,我是不是能靠脸吃饭的男人。”镜子每次都温柔的回答我,“滚犊子”。于是我每天都勤奋的工作。
知道自己的缺陷,并坦然接纳,才是大多数人生活的基础性前提,如果对这个问题有偏差,生活就会更艰难。“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这件事对每个迷茫的人来说都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这段时间我刚离职,我也在边找工作边思考,如果成为自由撰稿人我能不能养活自己。在“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这件事上,我问了自己三个问题,分析过后我有了自己的答案。
所以如果你有同样的困扰:究竟该不该把自己的爱好当职业?那么这篇文章也许能够给于一点提示。
问题一:你认为的爱好是你真的热爱并且能够坚持的吗?
判断你口头表达的“爱好”是否真实,其实就看你的时间大部分都花在哪里?
我大学有一个舍友常常一箱一箱的买书,也常常发表“人不看书,真的会变傻”一类的爱书感叹,朋友圈也是“一段鸡汤配上一本书”的标准格式。可是我作为她的多年舍友,发现她最常做的不是看书,而是看剧。
自我沉浸在一种莫须有的高级感中,旁人一眼看穿却默不作声。挺尴尬的。
如果你说你爱好写作,但你迟迟没有动笔;如果你说你热爱设计,但却没有作品能够证明;如果你说你喜欢演讲,却没有争取每一个上场锻炼的机会。那么你需要重新审视一下你的“爱好”是否真的只是说说而已。
有时候我们都太容易伪装自己,好像不说出一个高逼格的爱好会显得自己不如人。我们说我们爱好阅读,但其实看花在看剧的时间更多;我们说我喜欢音乐,但我们好像也只是听听歌,偶尔哼一哼;我们说我们爱好电影,但我们更享受看电影时对视觉的冲击,而不是费心的思考。所谓爱好,不过如此而已。
所以你的爱好是什么都不重要,要不要选择把爱好当职业这个事情本身并没有那么“具有深远影响”,重要的是你为你的爱好倾注了多少。
问题二:你的爱好足够好到让人付费吗?
梦想、情怀,这些道德正确、政治正确的词汇,听起来就一碗泡面,他人闻着很香,是否好吃只有本人知道。
我记得有一个女生在微博上向黄执中老师提问,提到自己已经毕业,但工作的不开心,如何通过自己的爱好去找一份工作。
黄执中老师给了她这样的答复:对这个世界来说,你的爱好是什么和想做什么工作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你所谓的爱好领域里,你能表现的有多好?你非得好到,能让人愿意掏钱的程度,才有有格说,我要干这行!否则,你就只能先做那些,別人目前愿意掏钱要你干的活。
我深以为然。
你只有把爱好发展到先让別人愿意为你付钱。然后有朝一日你才有权力,决定由谁來为你的爱好付钱。在这个社会,谁不是用能力来换面包呢?
问题三:你为什么你想把爱好当职业?
是因为想让自己工作的更开心,还是只是因为看到别人拥有你爱好的技能,并且用这个技能赚了很多钱。如果是前者,那么回到问题一,如果是后者,我建议你去看一眼《清醒思考的艺术》。
书里有一章节提到“确认偏误”——如果你已经开始相信某一样东西,那么你就会主动寻找增加这种相信的信息,继而不顾事实。这样一旦有了偏见就无法改变主意。
就像我曾以为“程序猿”的工资很高,因为我男友在大学靠写网站就实现了经济独立,学长在上海月薪一万四,身边一个朋友写程序开公司也月入过万。直到有一天很偶然的,我发现原来这个行业也存在着月薪3000以下的码农(对方并不是应届生),我才意识到我自己对这个行业的误会有多深。
我拿出我自己的故事是想告诉大家,我们都不该拿所谓的“你看别人那样过的很好,所以我也想这样做”来作为自己行动的理由。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都只能看到别人身上的一部分,屏蔽了更大的一个部分,反之亦然。生如饮水,冷暖自知,那些你看起来过得很好的人,他们此刻正在承受的部分是你无法知晓的。
每个成年人都要对自己的选择买单,如果你单一性的认定那样的生活适合你,再辞职把爱好当职业,无可厚非。但最重要的是,先听清自己内心的声音。
一个善意的提醒
如果这三个问题你都没有办法自己做出回答,那么可以选择问问身边的人,听听他们的评判标准。但是,这些有关于自己人生走向的问题,别随随便便让别人来指手画脚。别问你父母,别问七大姑八大姨,别问你好友,甚至也别问你老师。
当那些把自己婚姻过的一团糟的女人来指点你人生大事催你结婚时,当那些自己都赚不到几个钱的男人来指导你工作时,他们真的知道自己在讲些什么吗?
面对人生很多方面,我们的脑子本来就已经是一团糟,在这种状态下去吸收一些没有也许没有意义的意见,那绝对是自找麻烦。
能够给予你意见的人,在我看来只有一个标准:对方,在你的爱好涉及的这块领域上,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就,简单来说就是这块领域的Key Opinion Leader。只有这样,他才有资格作为导师给你意见。
向不适合给予意见的人咨询意见,往往是我们的人生诸多悲剧的助力之一。
写在最后
我曾看过一段话,大抵是说在人类的安全需求与生理需求被满足后,意义感是人类行为的第一推动力。我们并不是因为“这是爱好”才会去做一件事,而是因为我们能从爱好中得到意义感。于是当我们把这件事做得越来越好的时候,它又会给予我们更大的意义感,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我想,能提出“到底该不该把爱好当职业”这个问题的人大抵是现在的工作过的不那么痛快,我们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心态,是因为我们的理想与现实出现的分歧,我们期望用另一个理想状态来弥补。
顺着这个逻辑,我本该找出一个绝对理由让你放弃现在这一条路,然后再想出很多份鼓励让你选择爱好的这条路,顺你心意。但我不愿这样做,毕竟现实不像影视剧那样折腾青春折腾情怀,大部分的我们是平凡而不凡的,我们大多数的时候是既不美好也不浪漫的。
本文不提供答案,只提供思路,但我想你看到这里应该心里有数了。
希望我们都能找到各自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