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师默像,也称观师诀,旧称“观师默相”。一位老木工师傅告诉我,他学木工手艺,从跟师傅的那天起,老师就要他“观师默相”,要他随时都要想到老师的言行。这样所传的法子才会灵,手艺才做得好。当时我觉得太奇了,很有点神秘味儿。他说时正儿八经,不像随便说着玩的,我自然不敢反对,但心里实在很不以为然。
后来,听说巫师也用“观师诀”。再后来,学拳了,也用“观师诀”。说来也简单,练拳之时,跟在老师背后,依样画葫芦,他练“单鞭”,你也“单鞭”;他练“高探马”,你也“高探马”。他怎么练,你也怎么练。先学其形式,再求其神采,模仿其味道。还要如摄影机一般,将影像全摄进大脑里。这样跟师若干年,形式、神采、拳味都了然于心,牢固地储存在大脑中。
离开老师,当你自己练拳之时,就要想到自己就是老师,借用一句俗话,就要“摆起老师的架子来”,将昔日摄进大脑的图像,依样演练出来。心中有老师,练拳就像老师,默想老师练拳的神态,一切规矩准绳,自会如影随形,不谋而自然合。观师诀,就是模仿与继承的关系,一点也不神秘。
有些看书本学习太极拳的人,吃亏在于书本上的图像是死的,又多是硬的,看不见运动时拳式的流变过程与神采,无师可观,观的仅是又死又硬的图像,结果误入歧途者很是不少。我就曾见过一位自称某大学讲师的,看书本自学太极拳,还自以为是地教了不少人推手,鼓着两手硬劲,将对方死死压住划平圆,连推磨也不如,从形式到内容都可以说完全不是太极拳,实际上连太极拳的门都还没有找到。我说:“这里容易找到老师,何不找一位老师,跟他从头学起呢?”他不以为然地说:“我都是大学老师了!”这回答不禁使我倒抽了一口冷气,这就应了“从之患在为人师”的古话。他就是还没有懂得拳味和“观师决”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
能有言传身教的师傅,是一件相当幸福的事情。实在没有,只能想其他办法。我初学医时,要看一些专业书,师傅吩咐每次看书前都给作者上柱香。讲解时,师傅基本上不讲书上的内容,一直在讲作者的生平事迹、历史环境、趣闻逸事、气节风骨……久而久之,作者的形象丰满鲜活起来,读书时真的会有很强的代入感,时而觉得身处石室听作者讲学,时而觉得在跟诊 共同治疗某类型患者……感觉身临其境,如耳提面命一般。临证时渐渐也能用出作者三四成功力,颇为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