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在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首次访问美国,回答了一位记者的问题:“你可以在任何一本教科书中找到光速的答案,然而,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乎记忆多少事实,而是训练会思考的大脑”。对此,我深以为然。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离开学校已多年,暮然回首,很感激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在那个父母忙于工作、生活,学习全靠自己的年代里,如果学校中的哪位老师能指点迷津,有可能真的会受益终身。这位语文老师当时要求班里每个学生必须写日记,她会当作业一样随时抽查。在当时的年代里,或是放在现在,我不认为这是侵犯什么隐私,我更不认为上升到什么人格评判的高度,因为,即使多年以后,我都认为这是像“刻意练习般“的神圣。有时候,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我的孩子在刚开始学习拼音的时候,其主班老师也要求每天坚持让这群小孩儿写拼音日记,哪怕一句两句都成,只要每天都坚持就行。我也很感激小孩儿这位主班老师,虽然刚刚离开师范院校毕业不久,无论从学校教育理念还是年轻有为的教师身上,在人生开始的阶段,注重优秀品质和培养良好的习惯,而没有过多关注分数的多少。
我觉得,写日记也是一种坚持进行主动思考的练习方式。如果从功力角度来说,平时的素材积累可以奠定日后写作文的基础,我并不否认。但如果为了写好作文而去写日记,我完全不赞同。但这都是后话,因为对于一个刚学习拼音,能写出来就很不错了。写日记是知识输入后在头脑中的再加工,不但包括平时的认知学习,也可能包括更深层次的思考,当然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较高智力活动的输出方式。
也许,从一个大人的角度去回顾写日记都带来哪些好处,未免过于强词夺理和教条,但是,认认真真的回顾这个小孩儿最初写日记的过程倒是很有意思。
作为一位普通的小孩儿,小孩儿刚开始学习拼音那会儿,每天写一句拼音日记,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看着小孩儿发愁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办呢?如果不注重文体和素材,也不注重什么文法和标准,很好写。就从身边的小事儿写起吧,天气好的日子,接小孩儿放学后,带着去公园溜达溜达。这时候就是良好的契机,问问小孩儿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然后把这些写下来就是每天的拼音日记。写的时间长了,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有时候,我让小孩儿把自己写的日记给树上的鸟儿和水里的鱼儿读来听听,小孩儿也开始觉挺有意思,写拼音日记不再头大了。到了这个阶段,我想这就算上道儿了吧。
就拿今天小孩儿写的日记举个例子吧,前几天,我们计划下周末全家出行一次,小孩儿提出要带着一个毛绒玩具,我觉得有些幼稚加之不想带太多东西的麻烦,我没有完全同意。今天,小孩儿通过日记的形式反馈给我“带狗出门的三条理由”如下:
2020年7月14日 晴
爸爸妈妈,我真的想带着帅帅(小孩儿给毛绒小狗起的名字)去**,我说出三点理由,你就让我带着帅帅可以吗?第一,帅帅长得很可爱;第二,我是帅帅的主人, 所以我想让它长大,爸爸妈妈你们看,以前它是一条小狗,现在它长大了,它自己在家的话,会伤心一辈子的。如果它和我们一起去,他就会很开心,我可以和它一起聊天、听故事、看看外面,它也没有去过**。你们觉得同意吗?请在日记本上添上是或否。(小孩儿画了一个笑脸代表是,一个笑脸代表否)
看了上面的日记,我能不同意吗?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多年以后,看到《刻意练习》的作者主张日积月累以达到长期更大的目标。进行刻意练习的原则不是坚持一成不变的一个标准,而是每次设立一个小目标,不断提升,并持之以恒,由此考验智商与情商对于专注一件事情的持之以恒的能力。遇到一位好的老师或者得到相应的反馈也至关重要,比如我上学的时候,那位语文老师偶尔一次抽查,在我的日记上写评语,却激励了我当时坚持下去直到现在的勇气与信心,这也是我对写日记这件事的回顾与反思。
“唯有盛年的努力与坚持,才能让我们见证人性的价值”,这不是我说的,是我当年在研究生备考期间一位写作老师说的,以自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