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很可笑,官方微信公众号都发文讨论,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拿出来说一说,议一议呢?
3.12日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发布一条信息《小学教师猥亵女童仅被判三年,检方抗诉!》
事情简单经过是这样子的
酒后假借帮“盖被子” 男教师对女生实施猥亵
一审男教师获刑三年 检察院不认可提出抗诉
最终男教师二审获刑五年
听到这件事情的在做的各位是怎么样的心情?是不是很愤慨,很痛心,很可悲,很无语,很无奈?我想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反问,反思,反省。
近年来公众对校园性侵话题并不陌生。校园性侵事件时有发生,不仅对孩子造成永久的伤痛,不可逆的伤害,无可挽回的心理创伤
也在不断挑战公众的道德底线,挑战公众对我们老师们的看法,模糊我们在社会上的地位。
从小学到高校,有人戏称“老师”为“老鼠”,“教授”为“叫兽”,看是戏言,调侃,可是,它又怎能不反映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呢?
又怎能不表现出公众对老师群体的偏见呢?
又怎能不让那些踏实努力,勤勤恳恳的老师们感到心痛和委屈呢?
真的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尤其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现在,真的是好事虽出门,坏事传千里。妖魔化老师,公众对我们的信任感急剧下滑。
悲之,哀之,叹之……师德败坏,师风不正。
不禁想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那么什么意思呢?简单,表面意思,一看就懂~这句话要不要去掉???)即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成为老师,行为端正的人才能为人师表。
德行高尚,行为端正,这是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心里有准则,有原则,行为上就要恪守之,践行之。
还记得我2017年参加咱区的教师招聘面试中有一道题目是关于师德问题的,即你是否同意对“师德”有问题的老师采用一票否决权,直接剔除教师队伍?一般的我们会坚定的选择的我赞同,二搬的的就不讨论了。
师德,一个老师的思想品德,为人正直,为人坦率,对孩子们关心,有爱心,有耐心,会用心,有恒心。
我想,我们不仅是韩愈笔下的“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德行,品行,人格魅力去影响他们,感化他们,让他们去如沐春风,充满丰富情感,成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大写的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上面说的算是理论,理想状态。言而总之,是要具体到,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我相信我们其中是绝对不会出现,像事件中那样的人,他们罕见,少有,比熊猫都稀有,不幸的熊猫是国宝,而他们遭人唾弃,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怎么才算是有优良的师德呢?获得家长,孩子们,同事的尊重呢?
古语有言:天下大事儿必做于细,更何况我们做的也不是多大的事儿,基层教师,乡村教师,做好分内的事儿,已然是了不起的。那么我们就从细微之处做起。
我们可不可以对他们富有爱心呢?
可以,记得有次,班里两个男生打架斗殴,导致其中一孩子头上起了一个大包,杨老师就一边问他情况,一边给孩子揉揉头,安慰他,当时觉得好有爱,感觉杨老师很美丽……
我们可不可以做到他们虐我千百遍,我待他们如初恋呢?
当然可以,很多孩子的小错误都不是一次能纠正的,比如上课爱吃东西,爱说话做小动作等等,管不住自己,我们第一次提醒都是很用力,很使劲,可是如果他们控制不了自己,接二连三的范同样的错误,我们还可以如第一次那样有信心,用耐力,去帮助他们改正么?我相信,我们可以做到,可以帮助他们一起改正,一同进步。
我们可不可以不把自己的坏情绪发泄在课堂上?
可以。每个人都有生活不如意的时候,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把这些不好的一面,呈现给孩子们,因为我们是他们的晴雨表,他们感觉的到。他们没有义务当我们的出气筒,他们还是孩子。
我们可不可不要口吐脏话,尤其是在班里在孩子们面前,还有做出伤孩子们自尊心的的动作?
可以,我们可以。“你怎么这么笨,我讲了多少遍了,千万遍还没掌握?”其实,孩子们此时,是不开心的。
他们在想:老师你才讲了三遍,我们有那么笨蛋么?有那么弱智么?
你时不时的一句脏话,他们会模仿,效仿,你说一句,全班每个人学一遍,就是重复近50遍。这个影响太大了,传播力太强了。
还有很多师德细节体现,就不一一说了,我们得用心去观察,发现,改变,进步。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德行不行的人,真的令人发指;德行不行的人,能力越强,对社会危害越大。德行不行的老师,更让人瘆的慌,因为你影响的是一批学生,影响的孩子们的成长,就好比你在白纸上滴上了黑点,抹不掉,掩盖不掉,并且还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了了一颗发霉的种子。
学为人师,固守师之本;行为世范,谨守师之德。
我们既然选择教师这一行,就要死心塌地,坚如磐石,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不忘昨日的来处,人清明天去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做最美的太阳,给孩子们带去最温暖的阳光,最灿烂的笑容,最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