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4.10日,居家隔离第二天。
周五了,早上的时候,把整理的垃圾打包,开门放楼道,关门后向居委会报告(核对门磁记录)。
早餐想摊个饼,打出双黄蛋,有些惊喜:哇,第一次呢。
爸爸给弟弟提议开个“车展”,两人在客厅一直捣鼓,期间还修好了变形金刚“擎天柱”,我开始阅读“精灵故事读书会”的妈妈读书笔记,并回复。姐姐自己在房间上网课,休息时间就到客厅和弟弟一起玩耍。
中午做了一个香菇,一个白菜。主食米饭,简简单单挺好。
下午,听到的门口有动静,然后爸爸接到社区的电话,意思是垃圾收走,留下一个大塑料袋,到时候就可以把垃圾直接放进去了。不多久,门外飘进来消毒水的味道,看来社区防范工作还是相当到位。
傍晚阅读了一篇公众号文章,拆解一下:这篇文章,通过3个问题,用了4个故事,讲述了1个道理。
故事一:华为CFO,任正非的长女孟晚舟,在加拿大被美国限制人生自由。但是,已经获得了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的孟晚舟,在这种情境下,坚持学习,积极应对,用任正非的话来说——可能会攻读一个“狱中博士”。
故事二:一名被确诊三种癌症的老教师,在迷茫之后,决定完成平生所愿——带着老伴周游世界。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理想,归来时,身体健康,还增重10斤。
故事三:一名女子,32岁时,因无法生育被离婚,患上了抑郁症,又遭遇了失业,自杀两次未遂。觉醒之后,学习并考取注册会计师。36岁的她,不仅重新遇见爱情,还奇迹般的拥有了自己的宝宝。
故事四:文章作者本人,在5年前遭遇“纸媒“行业滑坡,因为压力过大患上了乳腺增生。现在在自媒体行业如鱼得水。
所有故事的转折都在于询问了自己“三个问题”:
1、你在担心什么?
2、你担心的事情,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3、如果你知道最坏的结果,对此能努力的做点什么?
得出一个共同的道理:
忧虑只会让人像发疯一样在原地打转,然后把情况变得更糟。不如接受最坏的结果,然后拼尽全力在所有最坏中,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来。
所谓希望,就是这么诞生的。
这一次武汉成为疫情的“风暴中心”,所有湖北人,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需要外出务工的人员。
早起在微信和一名同乡聊天时他反映:有亲戚到火车站后又不知何故返回了?正在家里发愁......
回顾在武汉时,通知逐步复工复产的日子,如果一个人的回答是:“已经开始上班了”。那么大家可能会对他说一声“恭喜”,因为这是一个生活几乎恢复正常的标志。
但是仍有很多的人没有复工,或者说暂时不能返岗。这种时候,压力是很大的,是把自己放在忧虑、焦躁、抱怨的情绪里?还是转变思维、观察、思考、学习?
这在于每个人的选择!
全球疫情形势不容乐观,这种糟糕的情况已经是不可逆了,【如何在糟糕的情况下尽量的减少损失】是当下急需考虑的问题:预料到最坏的结果,我们还能做点什么呢?
樊登老师曾经说过,“危机”——“危险”中也暗藏了“机会”。
比如现在的中小学仍然未复课,基本都是网上教学。那么未来,线上教育极有可能得到很大的发展。
比如线下实体店如何利用线上资源引流。
比如餐饮行业,海底捞的火锅都能外卖到家了。
比如很长时间内都会提倡,尽量避免人员聚集,那么会不会诞生新的休闲娱乐方式?
人们不能出门,各种活动依赖网络,比如“云购物”、“云K歌”......
现在连罗永浩都上抖音,开始和网红争地盘,直播带货了。
《低风险创业》一书中说:低风险创业的核心逻辑是解决一个社会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来源就是——抱怨、洞察、灵感。
当周围都在抱怨同样的问题时,商机可能已经慢慢浮现了。只看你是否有足够敏锐,洞察到它,并且有灵感供应你的创意萌发。
3个问题,1个道理,祝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