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首要是判断对方心理状态,然后相应进行处理。
理论上区分很简单:
愤怒情绪,言行失控,咆哮如雷,判断为心理状态不正常,不要说或者顺着说;
生气,不快,质疑,怀疑,不相信,判断为心理状态正常但不健康,反着说;
爽快,同意,相信,认可,表达诉求,情绪愉快,判断为心理状态健康,讲道理。
可是,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想到做到,理论结合实际,真的太难了。
这个“难”,当然因人而异,很多人,人家不用学习了解这些理论,就自然使用到位。而对于另一些人,尽管学习很多知识,懂得好多情绪管理道理,还是做不到。
为何情绪管理这么难
一是老百姓那句话,“会的不难,难的不会”,说的是一个人禀赋天性问题。
人与人的差别真的很大,同样年龄、学历、环境,处理情绪时候,差异不是一点大,好似喜欢打牌下棋的人,水平不同也是自然。
如果追问差异如何形成的,就要回到小时候家庭教育,是父母养育的结果。
这也是悖论,会的人不用学,努力学的人不容易学会。
二是心理健康差别,健康水平决定情绪管理可否到位。
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当然是心理健康的人,反过来说,心理健康的人,一定能控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问题。
心理不健康的人,或者不正常的人呢,当然管理情绪就有了很大困难。
但是,要看到日常生活中,心理状态是个过程,不是永久不变的,对于不健康或者不正常的特殊时刻,就可以通过反省反思进行改进。
所谓承认或者知道自己不知道,就有了自知之明,这就有了改进的可能。
情绪管理失控案例
疫情影响导致大部分高校迟迟没有开学,直到最近才陆续展开返校活动。
由于种种原因,返校学习的学生被要求填写自愿返校申请,有些学校甚至明着要求填写自愿返校,暗着却是强制性质的要求返校。
这引起了家长和学生的两种尖锐对立看法,同意返校或者反对返校。
我所在家长群,很多人群情激昂,义愤填膺,由于我是赞同学生返校的,因此,不自由对于反对者有了偏见。
忍不住回复两句话,“哈哈,同一个事情,不同看法,心理现象,精彩纷呈”,“大家考虑一下,现在常态化防范疫情了。假设暑假后还是如此,难道还要孩子守在家里??”
我的回复看似心平气和,其实我也是有着情绪的,进一步说,心理健康状态已经不健康了。
因为,我是有着明显不满情绪的,回复也是带着情绪的,我知道自己心理不健康,还是忍不住说了出来,当然这是宣泄疗法,较为平和调侃语气表达,算是比较好的应对方式。
但是,看得出,这个应对不是“不说”“顺着说”或者“心理方式说”,不是最好应对。
接下来发生事情才考验自己。
情绪应对中的“虚假优越感”
晚上回家,听孩子说起返校事情,他慷慨激昂,情绪激动,非常不满学校的安排。
换做是你,这时候,你会如何回应孩子情绪呢?
理论上很好办。首先判断心理状态,属于较为激励情绪,可以算是不正常状态,自然就是不说或者顺着说。
可是,现场真的很难做到,因为事到自己身上,不是理论上的容易,还因为自己意见恰恰相反,放弃自己观点保持中立或者改为赞同对方,太难了。
我的应对是不激化,但是坚持说自己看法,比如学校也是无奈之举,比如学生回到学校天经地义,比如高初中生也是集体开学了的。
效果可想而知,被孩子怼道,“我表达自己看法,你们和我扯到其他”,深表不满。
我这时候还是没有意识到,应该看到孩子心理状态,顺着或者不说,保持耐心,可是还是应对着急。
后来,孩子也说,自己同意返校,事实上返校学习对于自己有好处的,只不过对于学校不把这些学生作为成人看待,明一套暗一套,非常气愤。
这时候,我才知道学校还有要学生填写自我负责的文件,的确感到做法不够好。
最后,还是没有转过弯,又说了社会中这个现象情况很普遍。
嗨,总是喜欢借机“教育”人家,其实根本没有“察言观色会意”。
总结起来,这是非常失败的情绪处理案例,完全是理论和实际脱节,两张皮,各说各话。
类似事情,本质类似,就是“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稀松了了”。
其实,根本原因还是,自卑感导致不敢“随声附和”,放不下自我的“虚假优越感”。
情绪是失控的欲望。
想起王阳明那句话,“凡事须在事上磨”,“实践出真知”,多么深刻。
这件事情还是好的,因为不涉及自己切身利益,不涉及对自我价值观冲击,更不涉及对自尊的挑战。
否则,应对真的是更加困难。
暂时赞同是处理情绪而非放弃价值观
判断对方是谁,心理状态如何,这个思维的最大好处,在于给自己争取“暂停”时间,有个“缓冲”余地,使得激动让位给理智。
可见,忍住不说话,或者像聪慧的老人家那样,暂时接受别人看法,多么不容易。
正因为不容易,反思才有价值和意义。
“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是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不容易的,更不容易的是:
“凡事都有N种解释方式和N种解决办法。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是可以暂时赞同你的看法,以便处理当下失控欲望和情绪”。
这种暂时赞同,是为了处理情绪,而非放弃价值观,明白这点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