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枭雄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别 样曹操
高一三班叶超智
提及曹操二字,我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梨园中那玩弄权术、诡计多端的奸相,亦或是儿时那被长辈们染上几分“大反派”色彩的弄臣、反贼。而今,我轻启《三国演义》那微泛黄的书页,却偶遇了一个不一样的曹操。
1.指点江山的政治家
1)求贤若渴——乱世之霸业,非一人之功。曹操把人才看作自己的制胜法宝,极力觅求经世致用之才,加以重用。在他的麾下,“荀攸、郭嘉、程昱机智深远,虽萧何、陈平不及也。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也。吕虔、满宠为从事,于禁、徐晃为先锋;夏侯惇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间福将”。若无这些文臣的运筹帷幄和武将决胜沙场,曹操何以由区区洛阳小吏一步步登上位极人臣之位,乃至在乱世中统一北方呢?官渡之战期间,袁绍的谋士许攸来投,曹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先拜于地”。曹操以丞相之贵,而对许攸一介囚人礼数备至,其可谓求贤若渴之枭雄也。
2)胸襟宽广——或许有人认为,枭雄曹操是心胸狭窄、睚眦必报之人,实则不然。关羽虽“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是曹操仍遇之甚隆,金帛美宅自不必说,单是那宝马赤兔,便堪称厚赐了。关羽探知兄长所在后,毅然护嫂寻兄,曹操“叱退蔡阳,不令追赶”,并亲自为关羽送行,赠与路资与锦袍。哪怕关羽“千里走单骑”,将曹氏六员大将斩于马下,曹操亦不深究。官渡之战后,部下发现了大量“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曹操“命尽焚之,更不再问”,足见曹操作为一代枭雄之大气胸襟。
2.决胜疆场的军事家
1)律令严明——第十七回,曹操行军途中,见一路上麦已熟,曹操传令不得让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处以斩首。士兵们皆下马步行,惟恐踩坏了麦子,可是曹操自己所骑的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于是,曹操便要拔剑自刎,经众人力劝方才罢休,割下一绺头发“割发带首”作为处罚,以显军令如山。为将如此,卒复何求?
2)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曹操多年征战,常常一马当先与敌军厮杀,曾被兵卒所擒,被徐荣射中肩膊。帅无惧,兵卒敢死战也。曹操与吕布战于濮阳时,曹操领众将,率兵入城。李典曰:“主公且在城外,容某等先入城去。”操喝曰:“我不自往,谁肯向前!”于是身先士卒冲向敌之城。有如此英勇的统帅,曹军又何惧为他们的主公抛头颅洒热血?曹操起兵,打过不少败仗,但军队始终没有溃散,何也?他治军严格,以身作则之作风,必是起到了重大之作用。
3.落笔生花的文学家
作为建安时期的大文学家,曹操对建安时期的文坛起到了宗主级的作用。漫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之胸怀,亦不必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抱负,单是“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之博爱,亦或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的人生智慧,便已足以让同时代的群雄难以望其项背了。在硝烟弥漫中,曹操也提笔书写着属于他的别样江湖。
曹操,不愧是一代乱世枭雄!
——何谓枭雄?
——识曹操否?识之则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