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看到李欣频微信平台分享的一篇文章,很喜欢,有点颠覆了我之前了解的认知。之前只是明白身体和心灵,这两者对人的重要性。这篇里补充了性的部分,认知被扩充。看一篇不过瘾,我要摘录核心的部分,有机会多看几遍。原文出处:身、心、性。
刘力红,在六六的微信平台经常看到。编剧作家六六一直跟着刘老师学中医,她很佩服他。看了这篇梁冬和他的对话,加深了我对他的佩服。
“万物本无好坏,是我们置于其上的价值观让情绪升起,继而伤害了自己和他人。”
康复的真相是情绪!而情绪却是个假象!这是为何?
王凤仪老先生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更明晰,他把一个人的构成分成了三种元素——身、心、性。
在“身”和“心”之上还有一个“性”。就是说,生命是由这三个层面(三个元素)构成的。
他曾用秤来比喻这个性、心、身对人的作用:在人生命的三个元素里面,每一个东西所占的权重是不一样的。
他说,性、心、身三界是有机联结的统一体:“人非三界不能生。身为物根,心为命根,性为德根。运行起来,彼此依存,相互制约,不能分割。不过在运用时,有主次轻重之分。”
比如说,你对“身体”做到了100%好,但相对于整个生命来说也只是做到10%。如果对“心”做到了尽善尽美,也只占到40%。
如果是把自己的“性”做得好的话呢,可以占到60%。就是说:如果不管“心”和“性”,“身体”就是做到满分,也是不及格。
所以,把这个东西“参”了以后,我们对人就有了一个全新的观察。
我们过去所认识的中医也好、西医也好、现代科学也好,实际上都局限在“身”,也就是形而下的层面。“心”这个层面也有所触及,但是“性”这个层面,根本就没有。
“心”要影响“身”太容易了。“身”要影响“心”就费劲了一点。这是物理学上的常识概念:能量级别低的,影响能力级别高的是很困难的事。
但能量级别高的,影响能量级别低的,却是很轻易的事情。实际上“身”、“心”、“性”就是这样一个能量级别的关系。
用孔子的话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性”就是道这个层面的东西。
形而上是“性”,形而下是“身”,介乎它们之间的就是“心”。这样的话,实际上我们除了关注“心”,更应该关注“性”。
讲到“心”,我比较喜欢用《尚书•虞书•大禹谟》里面的一句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心”这个层面,用人心和道心去分比较清楚。
“性”这个层面,凤仪老先生界定得很明晰。他就把性分成三个层面:“天性”、“禀性”、“习性”。
天性——从中医阴阳的角度来讲,是纯阳无阴,是至善的。
禀性——正好相反,是纯阴无阳,是不善的。
习性——就是后天习惯养成,教育、朋友圈子影响……所以这个习性有阴有阳,有善有恶。
天性是纯阳像太阳一样,禀性是纯阴像乌云一样。人的这个身体也是要靠天性的阳光照射,才能够承载我们这个正常的生命。
如果受到禀性乌云的遮盖,天性的阳光无法照身体,就像大地得不到阳光,万物就无法生长。心身得不到阳的照耀,很多疾病就会来了。
《黄帝内经》中有很多讲阳气的内容,讲到了它对生命是这样的重要。阳气如果没有了正常的住所,人就会折寿而不彰。这就说明了生命对于阳气的依赖。
那这个阳气的根本从哪里来呢?实际上是从本俱的天性中来的。
按照佛经里面讲的它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修它它也不多,不修它它也不会少。就是说,在这个层面没有可操作性。那么,可操作的就是“禀性”和“习性”了。
凤仪先生认为“禀性”是障碍天性的主因。因为禀性障碍以后,天性的阳光就无法滋养照射我们的心身。
很多学中医的人以为所谓的阳气是肾气呀、或是心的动力呀,其实根本的原因是在天性那里。
关于禀性,凤仪先生给出了一个很方便的方法。因为禀性它要表现,它实际上就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就是怒,恨,怨,恼,烦。
那凤仪先生称之为五行性,他把禀性很巧妙地用中国人固有的五行的思维方式来分类。
怒伤肝;
恨伤心;
怨伤脾胃;
恼伤肺;
烦伤肾,就是泌尿生殖系统,子宫肌瘤、前列腺炎都是跟烦有关。(了解更多可点击→你知道吗?原来很多病都是我们自己「作」出来的!)
禀性对于生命作用的能量非常大,这也是令我们很多医生搞不清楚的地方。
比如,说脾胃的病治好了,可是不久又来了,反反复复,就是不知道导致脾胃的疾病的源头原来是“怨”。
所以一个人如果有胃病,应该看他是不是动辄喜欢埋怨人。我们应该去查找生活中这些因素。
为什么我用震惊这两个字呢?因为过去对于我们的“性”,对于我们发场脾气,压根就没有认识到能对生命产生那么大的影响。
反而对吃错了一点东西、受了一点风寒会很警惕,但这个地方做到100分也还是10分。
有些人平常也做好人好事,但却得了重病。大家都觉得是好人不好命,其实,如果从这一个体系来研究的话,其实不然。他可能在另外一个更权重的事情上,犯了一个很重要的错误。
捐钱什么的,都是外相上的事情。可是如果你的“性”有缺陷,或者是(禀性)的东西很重,凤仪先生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不管是善人还是恶人,你动性,轻则病,重则死。”
所以“性”这个层面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它已经超越了这个“身”的范围,现代的医疗手段包括中医在内,瞄准的主要是身体这个层面的东西,所以去医院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
情绪可以说是诸毒之首,它完全不似砒霜或鹤顶红,贴有毒药的标签,大家才不敢轻易去触碰它。
正因为情绪没有这些标签,它甚至可以合情合理合法地毒害人。乡间俚语常言:死都不知怎么死的!放在情绪身上再契合不过。
前面曾经提到,情绪是最大的漏,多少精气神都会被它漏掉,多少福德都会被它漏掉。
俗称:火烧功德林!火即是嗔恨的情绪,无论积攒多少功德,做多少好事,都不堪其漏,而“挂一漏万”这句成语,几乎也是为情绪量身定做。
回顾人的一生,其实亦是“挂一漏万”的一生,因为挂在情绪上,成为情绪的奴仆,所以漏掉了此生积聚的一切!佛教的四法印之一是“有漏皆苦”,宗萨的版本将有漏释为情绪。
如此种种应该足以警示我们,为了此生不至于白忙活,务必花些时间认识情绪,认识情绪的起处,认识情绪的本质,学会与情绪相处,渐渐脱离情绪的摆布。
当情绪已不能任意把控我们的一天,“挂一”便会自然脱落,而随着“挂一”的脱落,“漏万”亦将戛然而止。我们此生积聚的善行,将会汇成福德,涌向生命的尽头,迈向智慧的彼岸。
很多病是无法用药物解决的。
其实哲学是可以治病的,佛法、伦理学、心理学等也是可以治病的,王凤仪老先生就是用伦理学来治病。
所以不仅仅是药物能够治疗、不仅仅是西医能够治疗。过去我们把康复只束缚在西医、药物这个很小的点上,是因为我们被“洗脑”了。
但我们不是不要西医,而是要合理使用,正确利用。西医在抢救和控制上是非常好的,但在慢性病、绝症层面的作用就非常有限。
我们一定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一种生命的智慧,能真正帮助我们解决生命中的苦。
病也是一种现象,如果可以找到病的本质,就可以对症下药治愈疾病。
病痛反映的是缘起规律——我们的疾病是由很多条件共同构成的,我们只要拆掉一个条件就可以让疾病走。
就好像我们想让一个汽车开不了,我们不需要把整个汽车都炸了,实际上只要拆掉一个轮子或者拔掉油管,它就跑不了了。
百病生于情绪,而情绪却是个假象,它来源于我们对于生活中所有发生的事情赋予的意义。
比如,我们之所以对旧爱不能释怀,之所以自怨自艾,部分原因或许是因为在分手或者悲剧发生后,我们常常不能重拾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身心灵的和谐。
并陷入了消极的能量中无法自拔,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人身上,白白将自己的能量给了那些人。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过去,同时我们个人的能量也就源源不断地被送回了过去。
很显然,我们为过去的事花费越多的能量,留给现在生活、创造、行动所用的能量就会相应减少。
又比如,一场吵架(或者误会等)就如同一个15磅的哑铃,想象一下,把这个哑铃装在我们的口袋中去上班,虽然我们努力想视而不见,却无法如愿。
在过道走路的时候,它把墙壁撞得叮当作响;坐下的时候,它狠狠砸在了椅子上;起身又感到他在拖拽自己的衬衫和裤子。
只要它在我们的口袋里,我们就不可能忽略这个该死的哑铃。它消耗能量,同时吸引着我们的注意。
如果我们认定某件事是彻头彻尾的悲剧,那就说明自己没有从其中看到经验教训或者转机。
仔细想一想,不论一件事多么糟糕,在其中总有一些转机存在,总有一份优雅存在,一切都取决于你是否能够发现。
为何不选择放下哑铃,给自己松绑?
如果无法一步到位消除情绪,那么可以用这9个方法来一一根除:
1、倾诉2、回避3、运动4、娱乐5、想得开6、自己想适合自已的方法7、换位思考8、放得下9、提高境界!
量子物理学告诉我们,每一个带着负电的电子,必有与之匹配的正电子。而美好的心情会吸引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情会有很高的能量级别,能让身心和谐健康!
换句话说,如果一件事看上去极坏,那么一定在其中也有一些极好的东西。
万物本无好坏,是我们置于其上的价值观让情绪升起,继而伤害了自己和他人。
回首过去,终将发现,原本自己认为的坏事最终可能会变成了好事,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每一件事都对我们有利,唯一的问题是我们自己是否愿意开阔心胸,去探索,去发现。我们就是要进行整个生命的乾坤大挪移,转换到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