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书,读到看待历史事件的8个维度,觉得很不错,总结一下,与君共享。
第一个维度,是民族和国家认同
历史实际上是关于国家和民族的故事,而非几个英雄人物的故事。
翻开 《二十四史》,里面大多是关于个人的放事,可谓“《二十四史》即家史也!”
那些个高高在上横行一时的统治者们,那些个作威作福作奸犯科的王侯将相们,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实是很渺小很微不足道的。
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学习历史,首先就要了解某个民族和国家是怎么来的、国家内各民族的人是如何对一个国家和政权产生认同的。
比如,想要了解清史,就需要了解汉、满、蒙、回各个民族是如何对大清这个国家产生认同的,而不是仅仅关注满清是怎样通过暴力征服华夏大地的。
第二个维度,是经济、 贸易和科技
历史上的每一个人,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并不是在打仗,而是在从事经济建设和贸易。历史不是永是进步的,历史是进进退退的,你看历史上,发生在后面的朝代,并不一定有前朝好,后来的人并不一定有以前的人幸福。
在人类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只有科技是唯一不断进步的。
出于对权力的崇拜,过去的史书总是在突出历史人物的重要性,而事实上,过去的史书不是写给老百姓读的,而是写给统治者参考的。
今天情况则不同了,对我们来说,关注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远比关注打仗或者官廷政变要重要得多。
第三个维度,是地理和环境
决定汉民族活动疆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地理和环境,其中包括地形、地势的限制,如东部的大海和西部的高原、戈壁的限制。还包括常常为人所忽视的气候条件,比如 400 毫米(几乎与长城走势吻合) 、800 毫米(几乎与秦岭走势吻合)等降水线这条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的分界线。
几千年来,为什么华夏人很少能打到欧洲去?为什么欧洲人也打不过来?你去看看新疆的沙漠隔壁,你去看看中东的地形环境,大概就知道答案了。
第四个维度,是人口的流动、迁徙和安顿
中国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北方民族不断往南迁徙、渗透和融合的历史。
比如衣冠南渡,比如宋室南迁,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这不仅塑造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也塑造了今天全国各地的民风民俗,甚至影响到了中国周边国家的形成。
第五个维度,是政治和权力
过去历史书中最常强调的、 最主要的,有时候甚至是唯一的维度。比如《春秋》和《战国策》 中记载的基本上就是政治、权力变迁和战争的事情。
第六个维度,是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也就是将一个国家的某一段历史放到更广阔的视野中来考察。
当今流行的“大历史”的概念,其核心就是从更大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来考量一个历史事件。
比如一些历史学家通过丝绸之路或者白银贸易等具体的事件,能够把中国各地的历史和文化关联起来。
第七个维度,是国家内部地域之间的差异和关联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差异很大,比如江南与中原,西域与巴蜀,每个地域都像一个不同的世界。
有差异,就有相互之间的影响。
第八个维度,是社会结构
我们过去讲历史,对社会结构的分析常常过于简单,比如传统的划分有地主、农民,或者土农工商。其实在每一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结构都存在复杂的差异。
以前,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可以发展壮大起来,为什么中国通过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却不能成功?
其原因就是中国和日本当时的社会结构不同。当是时,中国是“大一统”的老大帝国,搞君主立宪那一套是行不通的。
通过以上八个维度,可以很好的分析历史事件。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需要以科学发展观看待问题,需要以多视角、多渠道了解信息,然后经过自己思考看到事情的全貌,建立起全面的知识体系。
无数可怜的人,他们长期生活在单一的,甚至被扭曲的、颠倒的信息之中,这可能是一些人在愚昧的同时却又十分自信的主要原因。
想要读懂中国历史,不可只注目于朝堂,亦要听到最底层的呐喊。在一个个
普通人的遭遇中,才蕴藏着最真实的规律。
历史是属于最广大人民的。
2023.04.16 夜
上海 二联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