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两个孩子成绩优异但不快乐时,她知道,是时候改变了。她是自在家长的早期学员,本文整理自她在一次自在家长地面沙龙上的现场分享。
由于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从小就被妈妈教育:别像隔壁那个被下放农村,还整天乐呵呵的人,要有志气!
因此,从小,我在别人面前都不苟言笑、力争优秀。
有了孩子后,我和老公对孩子很严格,6岁以后,俩孩子的学习不需要我们操心,都很优秀。
我和爸爸甚至都给孩子规划好了成长路线:哈佛、耶鲁什么的都考虑过了。
当别人都称赞俩孩子优秀时,我内心的想法是:应该可以更好。
很多“应该”,让我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之前女儿经常闹小脾气,出去玩爱闹“失踪”,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有一次,女儿参加夏令营回来,她在活动中磨伤了膝盖,委屈地跟我诉苦:我磨破膝盖,都没老师安慰我。
我马上为老师辩护:老师们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孩子,也不是伤得很厉害,不要这么娇气!
听完我的话,女儿情绪激动:我就是想让你安慰我几句,你讲这么多道理干嘛!
那次以后,我开始思考:我太忽略孩子真正的需求了。
有一次,儿子拿了我的钱撒谎,我打了他。
我当时非常气愤:怎么可以拿了还骗我?
现在,我回头反思:孩子之所以会骗最亲近的妈妈,是因为他害怕妈妈伤心、生气,而自己又实在忍不住想要玩具,所以才会撒谎。
撒谎只是表象,孩子内心真正的感受和想法,才是最重要的。
两个孩子性格不同,对于零花钱的处理方式也不同,如果我以女儿的标准来要求儿子,就是忽略了不同的生命个体,会有不同的需求。
孩子大脑理性的思考功能,要到20岁以后才发育成熟,所以,我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改变来引领孩子。
在学习之后,我知道: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爱人,所有的焦虑、纠结,都源于自己的放不下。
我是否能试着放下焦虑、紧张?我开始摸索着。
有一次女儿在学校骨折了,接到老师电话,我赶过去。
见到女儿,几个老师围着她,不停地说:你就不该跟男生一起跑,现在摔跤了吧?怎么不小心一点呢?
听着老师的话,女儿非常伤心,她跟我说:我哭不是因为痛,是因为老师都说我。
那时,我深深体会到,无论发生什么,首先平和自己的情绪,去理解、支持孩子才是最重要的,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方式。
与老师接下来的沟通中,我情绪平和,让老师放心:我绝不会追究任何人的责任,眼下需要校医提供一些冰袋给我。
我平和的情绪,感染到女儿,女儿慢慢也平静下来。
孩子就是一面镜子,当你焦虑、紧张、愤怒时,孩子吸收的就是负能量。
但,没有哪个孩子会因为你的焦虑而变得优秀。
同样,当我放下自己的诸多不安时,和孩子们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孩子们回报给我的是无限的感动。
当我放下所有“应该”之后,我便轻松、快乐地与孩子们玩在一起了。
女儿弹欢乐的《summer》乐曲,我就跟在后面跳舞。转节奏时,她提醒我:妈妈,我要换节奏了,你要注意哦!
前几天,她生病,我照顾她,她说:谢谢。
甚至,为了不落下学校的课,她强撑着要去上学。我跟她说:生病了就需要好好休息,等好了再去学校。看到孩子这么贴心、懂事,我非常感动: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他们回报给我却这么多。
女儿到了青春期,跟我却越来越亲密,有时我们会一起聊聊学校的八卦,她的日记也是愿意给我看的。
她的同学很羡慕她有一个理解她的妈妈,她也以有这样的妈妈而骄傲。
现在我们每周都有固定的家庭“happy时光”,任何好玩的、有趣的,到了家庭会议上,大家就一起玩。
现在的我,眉头已经不再皱着了,也很少生气,整个家庭氛围也越来越轻松。
今年过年全家旅行,俩孩子没有闹过情绪,我和先生也相处愉快。
如今,与孩子一起,我感觉自己又重温了一次童年的快乐,这种体验非常幸福,我开始找准“好妈妈”的位置。
接下来我的功课是,如何做好妻子。今天老公能陪我过来参加沙龙,我感受到他的支持和认可。
那次课程上,我哭得很伤心。
课后,我从内心放下过往所有的成见。
正是从那次开始,我开始把改变的焦点放在自己身上,才有了今天放松我、幸福的家。
最后,我想送一首小诗——《好妈妈的留言》给大家,与所有父母一起共勉。
我爱你
也允许你和我是不同的
我看见你
也在倾听你
你对我是非常特别的
因为你是你
而不是因为你做的事
我因你而在这里
有时我对你说
不是因为你不必再害怕
你要相信你内在的声音
我迎接也珍惜你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