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愈将成熟,人们开始担心将来自己的工作可能会被机器取代,也有人比较乐观,认为将来机器做事情,人类可乐享其成。到时候所有事都由机器做,人类就可以每天叫几个菜一壶酒慢慢坐喝,岂不悠闲美哉。
可是人口并不是靠那些“坐喝”的有闲阶级支撑,那只是人口金字塔的顶端,也不是靠“排出几文大钱”的人,那是纺锤型社会的另一端,靠的是中间的大多数力量。
那么大多数力量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呢?每天劳作,也就是有事做。现如今每个人都觉得工作压力太大,但如果真的没有事做,恐怕人们就立刻会陷入另一种困境。
人活着就必须得有事做,人所有生存的意义都体现在做事情上。哪怕是看不到的劳作,比如思考,也是一种劳作,思想家就是思想劳作的集大成者。
在清末那种穷困的,以现在看了来是慵懒的社会里,人们照样也是整天劳作。《中国人的性格》中描绘的当时情景:妇女坐在一起聊天时手里在不停地纳鞋底,孩子从小就知道捡起能看到的枯树枝,当做柴火。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可以支撑四亿人口。
人类社会的运作模式就是劳动,也就是人要有事情做,人所有的价值所有的追求所有存在的意义都体现于此,也借助于此。
想想一个人如何释放自己的活力?如果他想追求配偶又如何表现自己的价值?人的性追求就是自身能量的释放,如果他不能通过某种手段来释放性追求,那么又何谈结婚生子?况且社会发展至今人类的生活已经规格化,大多数人都必须沿着既定路线发展自己。上学——工作——结婚,前面两个过程都是劳作。
如果人的劳作真的大量被人工智能取代,变得无事可做,或者想做也做不成,无异于人生发展的通路被阻断。这个时候人们不得不思考他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繁衍的意义又是什么。难道为交配而交配?
但现实是,不等人们激发出这种思考,自然力就会发挥作用,当人们在秩序化社会中真的无事可做,就连繁衍的欲望都会降低。
人类是如此脆弱,压力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太小都会妨碍种群数量,其它动物也一样。
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真的发达到可以彻底取代人类,那么也许就相当于一个物种取代另一个物种,只不过取代方式不同,新物种是旧物种发明的。也可以视作是人类以这种手段进化为另一种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