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你生气了?下次你生气时喊我一声,想看看你生气时什么样子。”温老师很认真地笑着对我说。 “哇塞!姐居然对学生发脾气啦?难以置信!”妮儿搂着我的肩膀,一脸地怀疑。
……好几个人都特意来问我。
周二,带这一帮孩子学习了李琰璘同学的《顾稚子,勿忽长》,最后大家分享了自己喜欢的六个句子,并阐述了理由。作业就是把这六个句子的意思写出来。速度快的,十分钟搞定,都是短句,又极有意思。速度慢的,十五分钟也不成问题。
居然十来个没有写!大约他们觉得田老师既不叫家长,也不打骂,大不了补上罢了。补的时候呢,还可以趁机坐在一起说说闲话,晒晒太阳,消磨消磨时光。 脑海里蓦然冒出“劣根性”三个字来,加之又听到他们切切察察的絮语,硬是没按捺住,便发了一通脾气。确乎多年未与学生置气了,以至于朋友们都关注起来。
对于“劣根性”,我是深恶痛绝的。譬如“从众”。有些人本不需要车,买来几乎闲置,却也要买一辆,因为别人家差不多都有。有些孩子分明可以,却认为某某都不写,我也不写。再说“侥幸”。这些孩子们,多半是觉得我照旧会原谅他们,不深究,总是心存侥幸。除此之外,多半还有些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奴性与势利”掺杂其中。严厉的,直管的,即便多,也是要完成的。并不想盖棺定论,给十几岁的孩子扣什么大帽子。然而,心头却涌起深深地悲哀。
于他们而言,改变,是多么艰难地一件事。去年我也曾主动去扶贫,其实,于物质而言,国家政策已经保障了这些人家不愁温饱。需要帮扶的,更多是精神的独立,唤醒改变的内驱力,给予途径,促其主动勤劳致富。正如这些孩子,明明更应该努力,却偏偏死乞白赖,得过且过,对未来压根儿不去憧憬。
最终,选择等待,唯有原谅。原本分层,少之又少,依旧不动,我奈你何?说不定,我是杞人忧天也未可知。可明明知道手中拿不了戒尺,却偏偏执着眼底的光芒,蜗行摸索。这,或许就是《海草舞》里说的傻子状态?哈哈,此刻,我特别想在此使用那个流着泪捂着脸偏着脑袋的图标来结束。
田玲写于2018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