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诗人”。五一假期,我布置了一项语文作业:抓住春天的尾巴,寻找你心中的春天,和春天合个影,并且创作一首童谣。
今天开学刚进教室,孩子们就叽叽喳喳迫不及待要跟我分享他找到的春天。第一节课,我专门让孩子在班上分享。童心是最烂漫的,说得一点没错,孩子们找到的春天,创作的童谣,真的各不相同,充满想象与童趣。
轮到李蔚然分享了,他上台害羞地说:“我的童谣没有写完,妈妈说中间少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味”。他这么一说,我心中大喜,早就想找一节课专门指导下孩子创作童谣,但是又怕纯指导孩子们不感兴趣。刚好趁着这个契机,我说:那咱们一三班的小诗人一起群策群力帮李蔚然完成创作吧!”孩子们兴趣高涨。
先来欣赏一下李蔚然的原作:
郊游
五一节,去郊游。
草儿乐,花儿笑。
五一节,真快乐!
听完之后,有孩子就直接发现问题了:李蔚然,你去哪里郊游了呀?于是童谣就进行了第一次修改:
五一节,云台山,去郊游。
草儿乐,花儿笑。
五一节,真快乐!
可是这样感觉多了一句啊,怎么办呢?于是又有孩子说可以这样修改:有两个“五一节”,去掉一句不就行了吗?
云台山,去郊游。
草儿乐,花儿笑。
五一节,真快乐!
我适时提醒:小诗里面有李蔚然看到的美景,想一想王维的《画》,除了可以写自己看到的,还可以写什么呢?
马上就有孩子说可以把自己听到的也写进去。又有孩子说可以把自己做了什么也写进去。孩子们七嘴八舌,热情修改:
云台山,去郊游。
草儿乐,花儿笑。
鸟儿叫,人儿笑。
五一节,真热闹。
最后,问题来了,有学生说花儿笑,人儿笑,有点重复了。而且老师说过诗歌应该是一副画,这里边都没有颜色,应该改成“草儿青,花儿红”。
最后定稿:
云台山,去郊游。
草儿乐,花儿笑。
鸟儿叫,人儿笑。
五一节,真热闹。
小小年纪,就懂得推敲语词,孩子们太了不起了。我适时插入了贾岛“推敲”的故事: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
第二天,贾岛独自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这时,正在京城做官的韩愈,在仪仗队的簇拥下迎面而来。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
两个差人将贾岛带到韩愈面前。韩愈问:“你为何冲撞我的仪仗队?”
贾岛回答道:“我正在斟酌诗里的一个字眼儿,无意间冲撞了大驾,求您宽恕。”
接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讲到这里,我让孩子们也一起思考是“敲”好,还是“推”好?
令我惊讶的是,孩子们竟然品出“敲”字的好处,深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并且还有一个孩子说,古代的门是木门,推开的话会发出“吱呀”的声音,这样会把池边树上睡觉的小鸟惊醒的。
孩子们的心啊!超乎我的想象!孩子天生就是诗人,这句话一点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