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过去

“影响现在的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对过去的认知。”这是津巴多在他的《时间悖论》中提出观点。

书中提出对待过去的态度有两类,一个是“关于过去积极的时间观”,另一个是“关于过去消极的时间观。”清晰阐述了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时间观所表现出的迥异的认知、行为和情绪表现。

书中也提到近年来的一项研究结论:“记忆是可以被改变、被植入的。”

这几个观点,让我对现在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一是“原生家庭”这类过去决定论,二是这两年“女性成长”的这类话题。这两类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引导人们更多关注过去发生的负面事件,而且并没有在如何积极看待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上,做足够阐释。

这导致了一些典型的现象:

一是,似乎很多人对自己当下所存在的问题,有了一个合理的借口。

我现在都是因为……成了一个常见的话术。

二是,对当下身边人的言行,有了过多的负面解读,甚至是恶意解读。

我曾因为说了一句:“我朋友说他工作中更喜欢和男人配合。”就迎来数个女性的攻击,非说我歧视女性,这个朋友就是我的内心。我觉得被误会了,就解释了一番,结果我解释的每一句话,都被逐句解读——看着解读中的名词、形容词,我简直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男人,不孝之徒——我真该给我的母亲和爱人下跪忏悔。

其实更严重的是“记忆可以被建构”这个影响。涉及多过去的回忆,如果趋向于消极,会逐渐改变以往的记忆,使得记忆中的过往成为一片黑暗。甚至会记得实际并不存事情。

书中举了几个回忆起并没有发生过的事情的例子,甚至很极端很恶劣的例子:一个女孩突然记起被长辈性侵的经历。六年后才发现这件事情根本不存在,而她的长辈早已身败名裂。

这样极端的事例我想很少会出现,但记忆可以被改变却是常见的现象。对曾经充满抱怨甚至憎恨,免不了对父母,对身边人的言行有更多负面的解读,甚至想起不曾发生过的“伤心”经历。

这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只会影响应对当下人和事情的方式。尤其是亲密关系的处理上,产生了严重的撕裂与对立!

有多少人记得精神分析理论的初衷原本就是要重塑对过去的记忆呢?只怕更多人只记得过往对当下的负面影响吧?

不负责任地带节奏,为了一己之私阉割信息的人,是否该想想需要负点责任来呢?

(较为激动,乱七八糟码了这么多字,完成日更。待有更多时间,好好写写相关内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