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要有一扇门,让我们从无知到有知,有知到深知。这扇门,有时是书籍,有时是契机。初遇《奶蜜盐》这本书,是5月21日在苏老师工作室启动仪式上。
此书以“寻找家庭教育的第一定律”始,用我们生活中为所有人熟知的“奶”“蜜”“盐”三种物质为切入点,根据一些具体的事例与选题详细介绍了家庭教育应该关注的角度与父母需要努力的方向,每一部分,让我觉知自己的同时,也找到了学生与孩子的影子。
奶:给孩子充足的原动力——从满足孩子本能的需求开始。
本意是生命之初,母亲所为孩子提供的“乳汁”,也指父母(在早期尤其指母亲)用爱为孩子营造的成长环境。当孩子感受到足够的爱和温暖就会产生一种来自于人类天性的力量,推动他的健康成长。这个部分,对于正在哺乳期的我来说,有深刻的认知与体会:
虽然是新时代的妈妈,但是在对待孩子的某些问题上,我也曾经陷入误区。就比如说孩子能不能多抱。记得在孩子没有满月的时候,亲戚来看望,就说:“孩子好带吗?哭了可不要一直抱啊!抱的太多了就会被惯坏”刚开始我有些不以为然,说的多了,我就开始慢慢的持有这样的观念了。并且还曾一度的在孩子哭闹时在旁边置之不理(当时孩子2个月左右),并且在心里,也有种所谓的“对她好”的想法。
当时的我,对于“母亲”这个名词,多的还只是“哺乳”的体会。还不知道在生命之初,来自母亲的“爱”是多么的重要。以至于后来,每每想起这件事,心中都一阵羞愧,我的孩子,她还那么小,我竟然残忍的让她哭那么久,不去抱她。
童年给够了,一生都不缺。
给孩子的爱,永远不怕多。父母越疼爱,孩子性格越好。回想从教生涯里教过的学生,那些成绩优异的孩子,其家长也是言谈举止都流露出对孩子的爱。或许你会反驳,哪个家长不爱孩子?爱,有许多种。在对于孩子来说,唯有机智的爱,不肤浅的爱才可以。微信朋友圈里加的也有家长,有的时候特别晚了还在发在夜市或者是在唱歌的视频,这样的家长,我们不能说他不爱孩子,我们只能说他的爱或许不理智。因为他或许只会给孩子提要求,而忽略了自己也是一个学习体,自己也是在成长的,自己在这份爱中犯了错。
很多家长(也包括之前的我)都会把“不要溺爱孩子”当做金科玉律,其实人的成长是很复杂的,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需要想一想自己家孩子的实际情况,再看看哪种方式才是最适合的,不要把正常需要当做过度要求。摘录一下原文内容见图片。
以“奶”为爱命名,以孩子的生命发展为出发点,以对他们人生的成全为归依。
蜜:让孩子认识与体察“好的世界”—童年幸福,才经得起社会摔打。
著名的精神分析大师弗洛姆认为,乳汁是爱的第一方面的象征,它代表了充分的满足,接纳和肯定;“蜜”则象征着生活中的甜美与幸福。他认为大多数家庭中的母亲有能力贡献“乳汁”,却只有少数母亲能贡献“蜜”,能贡献“蜜”的母亲不仅必须是一个好母亲,而且还必须是一个愉快的人。
如果说提供乳汁是作为母亲的生理状态的话,那么提供象征生活的甜美与幸福的“蜜”就需要母亲的心理状态的富裕与满足。孩子们不同生命状态并不是天生的,和他们打开生命之门时父母的应对方式有关。
在这一章节,张文质老师提到一个观点:让儿童成为儿童,这一点我特别能够产生共鸣。我曾经在大学的毕业论文里研究过当代著名作家池莉的“教育思想”,其中一个章节,我的标题便是:“让孩子成为孩子”每个生命都自有它的成长规律,一个人长得太快,也就意味着他老的更快,更容易失去生命的弹性跟热情。在这里,我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我教过的一个三年级学生。在此,化名小A。刚开始只觉得他和常人不一样,我们给他定义为价值观“有问题”,在阅读完此章节之后,我才顿悟,原来并不是,他只是在本该是儿童的时候,被家长“成人化”了。
小A在一次课堂上表现不佳,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谈心。他们有以下对话:
老师:小A,最近表现有些退步呀!前几天老师还表扬你。
小A:可是是我同桌先……
老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想咱们可以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你看老师每天都辛苦批改作业,并且课堂上努力为大家讲课……
小A:老师,因为你不这样做,校长就不会给你发工资,所以你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我们啊……
@#~www.%&¿£@#~www.%&¿£
这组对话发生时,我不在场,但是我能感受到来自老师内心的寒意与凉心。在本该对自己错误和对同学行为关注的时候,他过早的关注了这个世界带给成年人的所谓的“功利”。不能否认,我们每一个认真工作的人,除了对工作的认可和努力上,我们是有所谓的“酬劳”约束在里面。但是,这样的语言从一个八岁孩子嘴里说出来,让我们觉得有些“心疼”,心疼他过早的了解成人社会,过早的失去童年所认为的美好。
✦…………✦…………✦…………✦
第二个例子,是我自己。
我属于家里的老大,和弟弟相差10岁,我也和张文质老师有同样的生活经历,被过早的“催熟”了。在有了弟弟以后,家人就不断跟我说,你现在是姐姐了,那跟弟弟在一起时,要谦让,要疼爱弟弟。这原本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鼓励,但是反被强调后,我觉得自己就已经是大人了。还会得到亲戚的一致好评“这孩子,真懂事,真能干。”于是,从那以后,我对待事物的内心最本质的想法会被掩盖一些,因为我需要去关注弟弟,去保护他。所以,我的心理年龄总是要比同龄人显示出来的要大,要老。也让我在后续的与人聊天中,会时不时的被冠以“不会聊天”的特点,因为错失了一些生命本身存在的美好。不过好在我比较幸运,有幸品读到《遇见未知的自己》《少有人走的路》等一些心灵修方面的书,又慢慢的把那些错失的美好修补回来了。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像张文质老师和我一样幸运。
其实,这一章节,尤其适合二胎家庭的父母来看。孩子的世界,比成年人要慢,了解生命的“复演”,让孩子正常的生长。让他在面对某些社会现实时有足够的勇气去承担,
盐:我们的人生往往最缺的是品格与智识的“盐”——性格塑造。
我把它认为是“挫折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打击”,这“盐”能够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明白责任的意义。
这一序列里我主要来谈谈章节“孩子为什么会闭上倾诉的嘴巴”,在此,我举一个曾经教过的一年级学生的例子。
当时的我,还没有孩子。还没有能够体会到孩子对于一个家庭一个母亲的意义。就如上文所说,把“不要溺爱孩子”视为金科玉律。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学生比较严厉,但是因为总有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的学习,所以虽严厉也深得孩子们喜欢。如上文所提,心理成熟也使得我在和家长沟通时能够做到恰到好处,所以也深得家长信赖。家长对我的工作也十分配合。
一年级的这个学生化名小花。当时的他,上课爱做小动作,有意注意的时间特别短。妈妈也很头疼,我们就一起想办法。当然,在实施办法期间,我们少了许多鼓励,努力的最后,也收到了不少成效,小花能够明确自己的任务,并且在课堂上的专注力也提高了不少。只是,从那之后,妈妈说,小花不再给她分享学校里的趣事。我也很着急,我们又在不断的交流中思考办法。故事到此还没有结束,九月,小花是二年级的学生了,我休产假了,一天,我的微信收到小花妈妈这样发来:“项老师,你好。我好想你啊,希望早点在学校见到你。”当时就跟意外,想着这肯定不是小花妈妈说的。果然,一会儿,小花妈妈又发一条:“项老师,刚才的话是小花发的,现在上了二年级,学习更积极了,并且又像以前那样回来给我分享给我倾诉了。”她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是什么让孩子闭上倾诉的嘴巴?
书中,张文质老师这样说,父母如果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不愿意用尊重、包容、理解的心态去多跟孩子交流、分享,这说明父母没有一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态度。或许小花不愿意与妈妈沟通,与我们长时间的施加压力有关,有了孩子以后我更加体会到这点,好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从小就给予孩子有针对性的耐心细致的关爱,传递善良的价值观,另一方面,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教育方式也要稍做调整。父母的教育能力的成长,需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教育方式的改变。
以上是我对书中三个序列里产生共鸣最强烈的章节进行的阅读心得。如果从内容上来说,这几千字完全不足以诠释此书的魅力与价值所在。正如封面上说:如果一辈子只看一本教养书,那一定会是《奶蜜盐》。没有任何夸张的成分,在阅读中,在文字中,你我的教育观念就在慢慢更新。这本书我想强烈的推荐给此时正在读文的你们看,不管你是仕是否有孩子,不管你的孩子处于哪种阶段,这本书都能够让你读出新的内涵,亦或是让你重新“觉知”自己。最后,用封面“中国式家教”悬崖勒马的变革图结束本文——
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愿看文章的你与我一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