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一章标题的时候,我想了一下,得出一个看似显而易见的答案:形式是内容的表现,这有什么可讲的?人人都知道呀。
朱先生这一章的讲解颠覆了我的想法,让我折服,佩服先生可以讲的如此透彻。短短一章我读了三遍。
思想是无声的语言,语言也就是有声的思想
一、文学表现:精确性
文艺的功用原在表现,如果写出来的和心里所想说的不一致,那就无异于说谎,失去了表现的意义。
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这就要求语文的表达要精确妥贴,不含糊,不夸张。
文学的精确和科学的精确是有差异的:
1. 心里所想的不同,数学是抽象的理,文字是具体的情境
2. 数学直述,一字有一字的意义,文学暗示,一字可以有无穷的含蓄。
两者虽有差异,但若要运用语文要精确妥贴,使所言恰是所说,文学与数学并无二致。
二、思想和语言的关系
“意”,情感思想的合称,文学表现情感不能空洞地言悲言喜,再加上一些惊叹号,它必须描绘情感所由生的具体情境。
即情感必须化为转思想,才可表现得出。
所谓的思想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运用抽象的概念,另一种是运用具体的意象。
比如说表达“我打狗”这个思想,我们可以把“我” ,“打”,“狗”这三字所指的意义串起来想,也可以用“我的身体形象”,“打的动作姿态”和“狗被打时的形象”连成一幅图或一幕戏景来想。前者是概念的思想,后者是意象的思想。
自从有个语文,概念的思想就逐渐代替意象的思想,想到实物树,马上就能联想到“树”这个。在一般人的思想活动中,语言和实事实物常夹杂在一起,时而由实事实物跳到语文,时而由语文跳到实事实物。即:
概念与形象交织成思想的内容。
所以行动派心理学家说:思想是无声的语言,语言也就是有声的思想。
思想和语言究竟谁是因谁是果?这个很难说,思想有时决定语言,语言也有时决定思想。
总之思想是心理活动,它所借活动的是事物形象和语(即意象和概念),离开事物形象和语文,思想无所凭借,便无从进行。在为思想所凭借时,语文便夹在思想里,便是”意“的一部分,我们不能把语文看成外在后的”形式“,用来”表现“在内先的叫做“思想”的内容。“意内言外”和“意在言先”的说法绝不能成立。
三、表现的两种误解
1. 把语文当作外在的“言”,以为思想原无语文,到写或说话时才去另找语文,找得到的语文便是思想的表现。
其实,在写或说之前,所要写要说的已在心中,是连带语文的思想,不是空洞游离的思想。
2. 有时心中有话说不出。这好象是证明“意在言先”, 其实这是幻觉。
所谓有话说不出,说不出的原因是它根本未成为话,根本没有想清楚。你缺乏的不是语文,而是运用语文的思想。
在你心中飘忽来去的还是一些未成形的温乱的意象和概念,你的虚荣心使你相信它们是“诗意”或是“一部未写的小说”。你必须把意象概念具体化,即“语文化”,诗意才能成诗,象小说材料的东西才能成小说。
同理,在写作时我们寻字句的过程也不是单纯遣词造句的过程,也是思想形成的一部分。
四、总结
1. 语文与思想同时成就。
创作时,由起念到完成,思想的生展方向是由浅而深,由粗而细,由模糊而明确,由混乱而秩序,这就是说,由形式到有形式,或是由不完美的形式到完美的形式。
2. 所谓“表现”就是艺术的完成;所谓“内容”就是作品里面所说的话;所谓“形式”就是说话的方式。
3. 思想是实体,语文是投影。语文有了完整的形式,思想决不会零落错乱;语文精妙,思想也决不会粗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