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戴德文
生活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
很多摄影爱好者总是把拍不出好的片子归因于摄影器材,他们的逻辑大概是这样的:
我的相片之所以拍得不好看,是因为我的相机太渣了,要是我也有像那些摄影师那样高大上的单反、德系相机,我也可以拍出比他们还美的摄影作品。
喜欢使用诸如“要是……也……”句式的人,只能反映出他们逻辑的混乱:好的相机固然可以提高拍出好作品的概率,但是好的摄影作品并非一定需要多好的相机才能拍出来。
当然,这里涉及到“好作品”和“好相机”的定义。虽然欣赏摄影作品之美带有主观性,但不可否认,好的摄影作品往往又具有这样一些共性:
它们往往在构图、用光、角度、线条、色彩、焦点、动静等至少一个方面,或抽象或具象地表现、记录生活、自然和人文之美,以达到表达作者特定情绪和想法的目的。
“好相机”,我认为就无从定义了,毕竟每个人对相机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不同,导致了“好”的判断的标准也因人而异。高端的相机固然是不错的,但入门级单反之于一些卡片机也算的上是“好相机”的行列了。
当下,许多人有这样一种认识上的偏见:
手机是不可能拍得出什么像样的相片的,甚至认为“手机摄影”是不入“流”的摄影,它只适合用于自拍。
其实他们可能忘了一个事实:在摄影技术发明之初的年代,那时的相机比现在任何一部手机都简陋多了,但并不妨碍那些摄影师们创作出许多经典的摄影作品,并流传至今,成为许多摄影书籍的经典摄影教材。
所以,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你的摄影技术或审美能力才决定你能否拍出好的摄影作品,而 不是摄影器材本身。这就好比你能否写出一幅漂亮的书法作品,在于你脑中的“书道”、技法,不在于你手中的毛笔,虽然毛笔的优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你的发挥。
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即使给你一台足够“好”的相机,你也不能很好地操控它,不能真正地发挥它的作用,不能真正地将其“为你所用”,拍出优秀的摄影作品。
因此,我们应该将注意力聚焦于“如何拍”上,而不是一心想着“用什么拍”。“生活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其实,只要平时留心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不同的时刻,不同的角度,在平凡中也能发现美,用手机也一样可以捕捉到生活之美,用手机也可以拍出像样的片子。
摄影终究是门实践的艺术,如果我一味地在这里“说”摄影,“好为人师”,可能依然毫无说服力,结果可能是招来别人的质疑:
你说得比唱得还好听,有本事把你手机拍的相片放上来,让大家瞧瞧你有多少斤两。
还好,我今天有备而来。
前两天整理电脑里的相片,无意间翻看到了去年保存的手机相册。里面有很多两三年前的生活随拍,有一些相片当时拍的时候很满意,现在看来也还不错,下面挑选一些不同时期拍的、个人觉得比较有感觉的片子把它们po上来,与一众摄影爱好者分享交流。
傍晚,金黄的落日余晖,透过云层折射出来,我兴奋地拿出了手机拍了下来。
余晖尽染下的色彩渐变
将暮未暮,山间的一弯月牙
车窗外,雨夜街灯
那一年清晨,为了赶上拍摄日出,不到五点就起床,步行去最近的海边,架好相机,朝着日出的方向,静静地等候。看到一只鸟儿从头顶悠闲地飞过,我立刻条件反射般地拿起手机拍了下来。
朝阳静静地在海的尽头,喷薄而出。
这是我有史以来,看到的最具活力的朝阳——光芒万丈是它最好的形状。
早晨,微凉
我们司空见惯的楼梯,原来也可以有它的韵律美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仲夏,站在高处,感受海阔天空
最后,我需要说明一点:我写这篇有关摄影的杂谈,既不是为了证明手机与相机之于摄影,孰优孰劣,也非我黄婆卖瓜,自卖自夸,自恋地觉得自己拍的东西有多么优秀,尽管我也有信心用手机比别人用相机拍得还好,但那样只会令我固步自封,终究不是我的目的。我只是想说,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多拍多练,即使是手机,也一样可以捕捉到生活美丽的瞬间,拍出不错的摄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