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周围的同学时而接到一些考研学弟学妹的咨询,大体都是问复试考什么,导师还要不要人等问题。这也不足为奇,想想两年前的自己,这个时候也是万分焦急的找学长们打探信息。
可是现在,当我面对那些个学弟学妹咨询时,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回答他们,说出实话怕打击到他们信心,不说实话又怕坑了他们,这非常的拷问心灵呀。
根据自己读研的一些经历以及所了解到的一些信息,发现其实很多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并不适合读研究生,再说的确切一些就是如今研究生的模式和环境并不适合大部分人去成长。对于选择读研的大部分人最后的结果会是失去的比得到的要多。
先来看看,考研的我们都是出于哪些个目的:
1.有着考取名校梦,这部分人多数是因为高考没考好,心存不甘,要是不考取个211以上的名校恐怕这辈子心里都不安宁;
2.专业不好,希望通过考研的方式换改行专业,或者梦想着通过取得研究生的学历来弥补专业的市场竞争力缺陷;
3.从众,盲目从众,这部分人数量不小,来自巨婴国的较多,就如董明珠说的回家以后还需要妈妈亲亲,抱抱,举高高;
4.对科研有着极强的兴趣爱好,有着一颗火热的要为祖国科研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
我想这4个目的应该涵盖了绝大部分的考研学生了,这4个目的前3个占据了很大比例,根据一些社会调查显示,说是为科研而考研的占有15%,(......额…….呵呵……)如果真有这么多的珍稀物种那还是应该好好去呵护。
再来看看一些数据,2017年考研报名人数首破200万,比2016年猛增28.8%。当然这里面因为新政策也包含了在职的人数。这几年来统考的招生人数大概在50-60万之间,17年或许会有所增加。
有人会说研究生毕业人数每年50多万相比较本科之类的学生一年700多万要少得多了。我想问这种比较能有什么用,职场的竞争又不是按照数字反比例安排岗位的。
最近央视的新闻调查出了两期节目叫《毕业了》,在节目中央视记者跟踪采访了好几位南京大学的研究生,追踪他们找工作,理科的文科的都有。
这些名校的研究生毕业生也感慨自己工作不好找,要么工资低,要么没人要,稍微高一些工资的工作压力又很大。可见研究生市场不是饱和状态了,而是属于通涨状态了。
找工作难,早已经是社会性问题,当然这是对于普通家庭学生来说的,要是因为逃避心理或者侥幸心理前去读研究生,那么3年后所面临的困境依旧很难改变。
现如今高校的研究生,大部分是放养模式,很多导师基本没时间教学生,要是导师牛,有项目的,研究生还能做做项目,没什么项目的就天天看论文。看论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准备毕业论文,在众多导师眼里研究生最大的任务就是毕业。
至于学习嘛,得自己想办法了,对于自控力很强,有追求的学生来说,3年的研究生自由学习时间还是能够在知识层面和思想层面上取得很大进步,对于那些没啥大追求、自控力不足或者平时没啥主见爱随大流的学生来说,3年很可能毁人一生。
要知道在3年研究生期间,如果不自主去想办法提升自己,那么相比早你3年就出去工作的人来说,你就要落下一段差距了。这笔经济账还是好算的。
比如我本科毕业就出去的一些同学,干3年(期间可能会跳槽)平均5000/月,因为公司有年终奖等,按40个月算的话就是20万,而研究生期间国家补助加导师补助1000/月,一年按照10个月发,30个月就是3万。(这里都是按照比较好的行情来算的,将学费等和奖学金抵消掉)这收入上的差距很明显。
另外,只要不笨,肯下功夫积累,有3年的工作经验,在市场上也应该是对某些行业有比较深的了解的了,掌握了一些小资源的职场人了。反观研究生,毕业时大部分人都25,26的年龄,还一点社会经验的都没,进入职场就是小白,能干得过3年工作经验的人吗?要多久才能逆袭?我持悲观态度。
绝大部分的人最黄金的年龄就到30岁左右,好一点的到35,如果最终是为了混职场的,又是普普通通的家庭,那么还是早点在社会上闯成长比较快。我工作的同学都告诉我,进入社会后,有了生存压力,以前的懒习惯也都改好了,自己也逐渐找到想要的。
每个人都应该面对现实,尝试着和别人对比一下,找找差距,这样会容易帮助自己思考自己的人生。相比较那种整体浑浑噩噩,有严重自嗨倾向的人来说,有些“自残”“自我打击”还是有必要的,这样会觉醒的快一些。
对于考研或者不考研,或者能不能考上研究生,这其实都不可能规划出一个人生来,真正要做的还是看清楚事物的真相后,想方设法的去努力提高自己。
那些考研目的太过“单纯”的学生,要爬的坑还有很多。包括我自己也还在爬坑的途中。既然选择了这条路,那就“丧心病狂”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