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三军团老部下眼中的彭德怀,除了严厉,还有多种感情在其中

我们大家都知道彭德怀是一位道德高尚,为国家和人民立下大功劳的英雄,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书中留有他的名字。彭德怀做事雷厉风行,眼中揉不下沙子,他要求别人做到的事,首先自己要做到,他对身边的人要求严格,批评起来丝毫不留情面,但让人心服口服。在这说一说,在长征前后时期,红三军团老部下记忆中与彭德怀交往的故事,体会一下红三军团老部下对彭德怀的感情。

彭老总红军时期照片

1、彭老总下连队,待遇与基层官兵一致。

杨尚昆回忆,他1933年到红三军团后,从没有见过彭老总搞过任何特殊化。当时三军团军团首长下连队,吃饭时与连队官兵吃的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多加一个菜,如炒鸡蛋之类,也不是什么硬菜(重庆餐饮的一个名词,意思是贵重的菜),杨尚昆和邓萍参谋长下去时都是这样的待遇。但彭老总下去,加菜就没有了,开始时杨尚昆不懂是什么原因,后来才知道是别人不敢这样做,因为不管是谁替他加了菜,他都眉头一皱,骂了起来,直到把加菜端下去,他才肯吃饭。彭老总的这种严肃的生活作风,一直保持到建国以后。

2、第五次反围剿后期,红三军团老部下陪陪老总看地形不敢骑马。

红军时期,彭老总对干部要求严格,行军作战他经常走路,把自己的坐骑让给伤病员骑,干部如果没事骑马,被他遇见会被说:“年轻轻的骑牲口干什么?”黄克诚和王平记得一件事,第五次反围剿后期,1935年8月,红三军团撤到石城县一带,有一天红三军团通知红四师到山上看阵地,师长洪超和政委黄克诚就带师团级指挥员前往看阵地,大家都骑着马。快到的时候,大家远远看到彭老总已经在山上,黄克诚轻声对大家说:“下马,下马,彭军团长在山上边哩。”大伙慌忙下马,牵着马往山上走,只有洪超和11团政委王平没有下马,王平因刚动了手术体力不支,洪超是独臂师长,说:“反正他已经看见了,骑上去挨骂,牵上去也是挨骂,索性骑上让他骂更好些。”

大伙到了山上,彭老总问:“你们都没骑马上来吗?” 洪超回答:“谁敢骑呀?只有我这个铁皮脑袋不怕,骑着马上来准备挨骂。” 彭老总带着爱怜而又沉重的心情说:“现在大家身体都不行了,太疲劳了。我也在打摆子发疟疾,也是骑马上来的。以后身体支持不了就骑马吧!”后来军团通知各团的供给处长,每星期想办法给团长、政委炖只鸡吃,补养身体。这道命令执行情况应该不太理想,因为到1934年10月红军就开始长征了,还有就是像黄克诚他们多半不会个人吃鸡的。

3、张爱萍第一次见彭老总,因为迟到以为会被批评,但结果没有。

长征开始前,张爱萍调任红四师政治处主任,还没有机会碰见彭老总,长征后第一次见彭老总记忆尤深。长征开始后,红四师通过第二道封锁线,当时张爱萍下沉到下面一个团带队,有天带这个团在去彬县路旁的一个村庄宿营。半夜军团通信员送来一道彭老总签署的命令,让这个团作为前卫,拂晓前就出发。当时张爱萍实在太困了,手里拿着命令就一下子睡过去,等醒来的时候天已经大亮了,看着手里的命令,惊得汗都出来了。

张爱萍马上带着部队出发,赶到前边的路口时,彭老总已经率领军团部在这等他们了,张爱萍听说过彭老总的性格,看到彭老总铁青着脸,两眼直瞪着他,以为必定会挨骂了。张爱萍对着彭老总说了:”

报告!我睡着了。“彭老总挥了一下手,只说了两个字:跟上!晚上宿营时接到军团司令部的通告,以后通信员在送达命令时,必须叫醒指挥员,签字后才能离开。张爱萍也是一位要强的人,对自己也要求严格,他的心里一直记着这件事,经常回忆起这件事。

遵义城老照片

4、遵义城下邓萍牺牲,彭老总真情流露,情绪失控。

邓萍是四川人,上过黄埔军校,与彭老总一起领导了平江起义,以后一直并肩战斗,感情非常深厚。长征二渡赤水,红三军团从四川二过赤水河,向遵义急进,2月27日已到遵义城下,这时邓萍带着红11团政委张爱萍、参谋长兰国清抵近遵义城前沿,三人隐蔽在距护城河50米远的一个小土坡的草丛里,寻找一条便于部队向前运动的路线,以便夜幕降临时发起总攻。三人所处的位置有危险,距敌位置比一线步兵班的冲击发起阵地还要靠前。傍晚一位小通信员前来传送消息,然后飞身往回跑,引起敌人注意,暴露了位置,遵义城上敌人用九响枪(当时算落后武器,地方军阀部队用的一种步枪),打中了邓萍,邓萍倒在了张爱萍肩头。

张爱萍打电话向彭老总汇报,彭老总听了之后,在电话里就控制不住了,骂了出来:“你们这些猪狗养的,都给我去死光好了!” 之后彭老总向军委汇报,说指挥员都在部队的前面,因此干部减员相当大。这件事后,彭老总当着张爱萍的面说了一句话:“革命的路还很长很长,你们都不要做无谓的牺牲啊!”这句话张爱萍终身难忘。解放后,在遵义,张爱萍为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的一座雕像基座题字:“邓萍同志千古”。

5、三渡赤水期间,彭老总下的命令因执行不到位,惹得彭老总对11团干部发脾气,但事后彭老总又去关心干部。

二渡赤水打了遵义战役,接着又打鲁班场战斗,之后就是三渡赤水。3月16日,红军向贵州仁怀、茅台转移,当时彭老总随红11团行军。出发前,彭老总向11团领导下令走快点,至少走六十里才能休息,以躲避敌机的骚扰。当天细雨濛濛,贵州的路基本上是山路,道路泥泞,路也越来越窄,行军队伍拉得很长。彭老总骑马走到前卫营的后面,还传来口令说再走快点。部队急行军走了四十多里,政委张爱萍、团长邓国清和政治处主任王平一起走在前面,张爱萍看到部队很疲劳,便传令停下来吃饭。

前卫营刚拿出饭要吃,彭老总骑马跑到前边来批评:“谁叫你们休息吃饭的?”说张爱萍他们不顾大局。部队就把饭收起来,继续往前走,彭老总走在张爱萍他们后面,中间就隔一个通信排,他骑在马上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因听不太清楚,张爱萍他们也没有理会他。又走了三十多里,彭老总才下令休息吃饭。吃饭时,彭老总独自坐在路边吃,11团几个干部蹲在路旁一棵树下吃,彭老总看张爱萍他们没有理睬他,跚跚走过来,乐呵呵地风趣地说:“你们吃什么好东西还躲着我呀!” 彭老总在路上批评的那个严肃劲儿早已烟消云散了,王平说:“你看啊,就这点辣椒和豆瓣酱。” 彭老总的菜盒里面有点腊肉,递过来招呼张爱萍他们和他一块吃。彭老总一边吃,一边说明天部队要向茅台前进,要三渡赤水,摆脱敌人的包围,他还兴致勃勃地讲起了茅台酒,讲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使大家恨不得立即带领部队奔往茅台。

6、长征过贵阳时,部队行军建制多出现混乱,彭老总当机立断,敢于负责。

长征四渡赤水后,红军抓住战机,强渡乌江,绕行贵阳到达贵州、云南交界处。路过贵阳时,当时贵阳国民党军人数少,很惊慌,红军趁机从贵阳、龙里等地空档通过,但是那时贵州交通落后,路不多,红一军团红一师和红三军团先头部队走到同一条道路上,出现了抢路和插队的现象。当时红一师师长是李聚奎,是彭老总的老部下,平江起义时是彭老总团李灿连的班长,第二天一早他在一个村庄遇见了几年没见到的彭老总。彭老总见到李聚奎就说:“昨天,你们1师把3军团的队伍插乱了,现在中央军委和大部队都还没有过来,敌人在贵阳有4个师,在龙里有3个师,两地相隔只有百里,而且有公路相连,今天可能从东西两面向我夹击,如果出了问题,你要负责啊!”

李聚奎很熟悉彭老总的脾气,他就作了解释,之后彭老总对李聚奎说:“你们1师暂归我指挥!你们占领西南山,监视龙里方面的敌人,3军团占领观音山,监视贵阳方面的敌人。那一边的敌人出动,就要死打,以掩护中央军委和后面的部队,他们都过去了,你们听命令再撤,到时我派人通知你。”说完,彭老总叫来警卫员:“拿碗筷来,请1师长吃饭!”后来李聚奎胜利完成了任务。

7、长征途中孙毅染上痢疾,彭老总赠药相救。

孙毅长征时是红三军团教育科长,1935年4月部队到了云南境内,有天孙毅长途跋涉,走得又累又渴,看到路边有杏子,就非常高兴,摘下杏子吃了很多,又喝了许多生水,结果就得了痢疾,拉得四肢乏力。孙毅带病跟着部队过金沙江,到了大渡河,到泸定桥时身体实在支持不住了,掉队两三天,后来在战友们的帮助下,骑马赶了40多里路,追上了部队。彭老总得知孙毅生病的事,找到他非常关心地询问了病情,叫孙毅不要着急,不要硬着性子坚持,要注意休息,边说边从口袋中掏出了五六丸治痢疾的药,送给了孙毅,嘱附分几次服用。孙毅服过彭老总送的药,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泸定桥


8、彭老总一般不当面表扬人,长征要过草地时,背后表扬了一次张爱萍。

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夹金山达维会师后,在川西阿坝州毛尔盖一带,停留了一两个月。当时准备过草地,每位指战员都要求筹集过草地的口粮,收割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青稞当口粮。张爱萍当时是红13团的政委,团长是彭雪枫,13团是后卫团,青稞大多数已被前面的部队搜集了,剩下的已所剩无几。团部的通信员因为终日忙着送信,没有时间准备干粮,张爱萍就把自己准备的那份给了他,然后自己再去寻找。为了找青稞,天都黑了,张爱萍还一个人在地里默默地搜寻,希望能找到几颗青稞。这件事不知怎么传到了彭老总的耳中,他很感慨地说了一句话:“都看看吧,你们的政治委员在干什么!” 张爱萍从来没有受到彭老总的当面表扬,这句话是彭雪枫告诉他的。

其实红三军团老部下们心中关于彭老总的故事很多很多,彭老总是他们的好兄长和好领导。中央红军北上到达哈达铺,成立陕甘支队时,彭老总离开红三军团,在团以上干部会上,给老部下们讲话,讲着讲着眼泪就掉了下来。彭老总在会上作了自我批评,说:我的脾气不好,骂过许多人,请同志批评和谅解。彭老总还说:我过去对你们这些团以上干部要求很严格,有时甚至苛刻一点,这都是对你们的爱护;否则,有的同志可能活不到今天,这也可能是“骂”出来的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