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7《土地的誓言》备课(摘录)

资料一

来源于《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江苏南京市初中语文青年教师好课赛一等奖(作者:刘宏业)

一、导入

诗人艾青曾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流亡关内,有家却不能回的时候,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这就是《土地的誓言》。

二、学生活动

听读课文,诉说感受

1.听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谈感受。

因为是网课,所以如果只是教师范读,不太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所以,让学生自己大声读课文,并在互动频道中输入你觉得特别能引起你感触的字词、句式或句子。说说为什么?

目的是了解学生真实学情,互动频道在最近的使用中,发现有一个好处,就是所有参与学生的情况都可以真实反映。现实课堂,可能只能让四五个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互动频道有时候有二十几个学生同时给出答案,能够更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反映,防止学生走神。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学生速度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句子,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绕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建议同学们用“这是一方——的土地,表现在——”的句式,把握作者故乡的特征。(指向内容角度的探讨)

预设:美丽、富饶、广袤、神奇、生机勃勃、和谐

3.以第1小节为例,体会一下,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呢?(指向情感角度的探讨)

预设:自豪、喜悦激昂、无比思念、深沉、缓慢等

师明确:突出作者对故乡的热爱、赞美和思念之情。

4.请同学示范朗读,学生齐读。

5.那么,面对这一方美丽、富饶、充满活力的土地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呢?

(大声朗读)

细读课文,体味情感

6.细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此时作者对家乡是无比的思念,他的感情就如江河湖水决堤一样不可遏制。这种情感特点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是哪个词?

预设:泛滥

赏析:泛滥,本义是指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含有贬义。这里褒词贬用,写出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如同决堤之水不可遏止,四下放纵奔流。

齐读投影中的句子,读出情感。

7.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作者泛滥情感的语句,先在小组内自读,然后说说它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小组代表发言)

(这里就需要同学们对文本的深耕细挖,网络课无法做到这样的大统筹,倒是可以一个句子一个句子的带着同学们细读文本,希望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语感)

8.那么,作者的“泛滥”情感主要包括哪些呢?

预设:思念家乡、热爱、赞美家乡;渴望尽快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

9.分析“呻吟”“埋葬”

小结:是啊,凡是经历过那段悲惨岁月的人,对那段屈辱的历史都会刻骨铭心的。东北三省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在那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到底干了写什么呢?

(出示背景)

再读誓言,深化主旨

10.作者的家乡是如此地美丽、丰饶,令人难忘,不能割舍。可是现在,土地上却充满着蹂躏,充满着掠夺,多少人背井离乡,多少妻离子散,美丽富饶以成过去,神奇和活力也只能存在于脑中。面对这块厚重的黑土地,作者的誓言表达了哪些决心呢?

预设:探讨朗读的重音,感叹号,朗读时语调要不断上扬,体现作者的情感。

用一段话将对故乡的情感上升到爱国之情。

走出课文,延伸情感

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请每位同学写一句与爱国有关的诗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简要说说理由。

结束语:同学们,黑暗已经过去,端木蕻良的誓言已经实现!中华民族正走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任重而道远!祖国的腾飞需要在做每一位同学的努力和拼搏。最后,老师把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中部分语句送给你们,愿你们铭记在心。

“故今日之责任——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