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会想红,尤其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处在没有明确的目标还有职业规划的时候,总会试图找一些捷径。他认为成功依靠的是机遇,比如上一个很火的节目,然后自己就火了,从此就可以登上人生巅峰,只能说这想法太天真了。这个你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你的角色定位是什么?你的积累储备够吗?不管是在一档节目还是在职场里,你的定位决定了你的起点,而你的积累决定了将来的发展。
搞清楚这两个问题是你最终能走到什么程度的根本。新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其实就源于对自己职业定位的困惑。其实薪资不同是行业环境决定,不同工种所能创造的价值,是无法比较的比较起来,也没有意义,其实这里有一个误区。
内容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并不是只有文字创作是内容,设计也是内容生产的一种表现形式,许多公众的本质都是在创作内容。在职场里决定一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并不是他工作的形式,而是是否具备独创性和不可替代性。注意最后这一具体提到两个词不错性和不可替代性,在职场里想要脱颖而出依靠的是你是否具有独创性,而衡量你真正价值的标准是你是否可以被替代。
如何做一个不被替代的人?
还是要说回,刚才提到了两点:角色的定位和积累储备,没有角色定位的人就像电影里的龙套,今天有个伙计明天有个尸体是,随时可以被替换的那部分。如果一个人的工作职位很容易被替代,那么它本身的价值能高吗?你必须得知道自己的长处和弱点,知道自己的力量和兴趣所在,不断地强化这部分能力,知道自己的短板就可以离开他,不去做无谓的努力,这就是对自己的定位。
通常来说职场人可以分成四种:
技术型型,管理型、创造型和自由独立型,你可以从自己的喜好性格,专业几个方面入手,比方说你的性格更适合哪个行业,你是喜欢研究创造呢?还是更善于团队管理的?你喜欢做什么样的事儿呢?你的专业技能是什么呢?利用排除法去一个个回答完这些问题基本就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定位,这样在一家公司里才会找到自己的位置。
但这只是个开始,职场里的确存在着机遇和运气的成分,但最终决定你能走多远的,核心是你自己的积累和储备。一个人的不可替代性和它的应用性往往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这个人在某个领域某个职位上是不可替代的,那么他脱离开这个领域或者职位仍然有能力做到很好的发展。
奇葩说里面有一位辩手叫姜思达,很多人都喜欢他,在节目里火了之后呢,他现在在做一档叫透明人的短视频访谈节目,从一个辩论的角色转化成跟人沟通的角色,首先当然是它具备表达和沟通的能力,然后根据自身的优势知道自己擅长的那部分是什么进行角色定位,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姜思达自己不但是这个项目的制片人主持人,也是核心选题灵感的提供者和方向把控者。
甚至每一期的宣传概念海报都是他自己设计亲自完成的,基本上他每天的生活都在想选题,拍摄写稿,商业活动之间循环,还得兼顾自己公众号的定期更新。如果说参加《奇葩说》是一次机遇,让一个只有23岁的年轻人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成长为一个有腔调的自媒体KOL,除了天赋和运气,就是他个人对内容的审美和敏感度了。这种审美和敏感度就来源于平时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
如果没有足够的积累作为基础,最后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儿。节目之后做的这一切对他来说又是一轮新的积累和储备的过程,从而让自己越来越不可替代。其实在职场里说到个人的不可替代性无非这么几种:
一是具备专业领域技能职场万金油是件好事儿,我专故我在应该是现代职场生存的基本法则,如果你的专业技能越强,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在这个领域的不可替代性就越高。
二是具备跨领域的技能,就是常说的一专多能能把自己掌握的技能和经验转化到其他领域里的使用,有这个意识有这个能力。
三是性格,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性格对他职业发展的影响也是很关键,如果你具备很吸引人的人格魅力或者具有独特的领导才能,在职场里也是很难被取代的。
第四就是天赋了,比如又有一副好嗓子或者拥有某些先天方面的优势,这个就不多说了。
最后说回到职业选择吧,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内容生产者,很多小朋友对内容创作这一类的职业很感兴趣,这里给你的建议是:
首先有清晰的自我认知,也就是刚才说过的个人角色定位了解自己的阶段能力圈,然后结合行业情况去综合考量自己要做的事儿,大方向是不是对的?实现路径是不是最佳的应层层往前推,每个环节基本都想通了,然后就迅速的全身心投入高密度产出,在最短时间内抢夺更多用户的注意力。
对一个行业来说,优质的内容是行业的根本。如果给优质内容找一个标准的话,能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更多层次引发人们情感共鸣的内容就是优质内容。而对一个个人来说,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那一个也是在职场和生活中安身立命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