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空气里弥漫着钱的味道。
伊能静双十一购物了900件商品上热搜,有钱人的快乐超乎想象。
而在消费狂欢的背后,有没有什么是值得你思考的?
活动满2000-1000,难得一遇,买。
看着直播,唯恐抢没了,买。
平台发红包了,太划算了,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也进军了囤货这项事业里,衣柜里还有好几件吊牌都还没拆的新衣服,面膜还有很多盒,袜子那更是一大推,总之该买的不该买了都买了。
这不仅提高了我的支出,导致一年到头没存下多少钱,还让我的整个家弄得乱七八糟。
所以在每一次看到这个优惠那个优惠要入手的时候,我开始思考,问自己,这个东西我真的需要吗?我真的喜欢吗?真的实用吗?
但这些真的全是消费者的锅,是完全的不自控导致的吗?细思极恐的是,这一切都是商家营销的套路。
1.故意制成消耗品,最著名的手段就是计划报废,举个例子:一个电池、电灯它本该可以使用5年,但商家故意将它制作成寿命只有3年。再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手机,都是电池板一体的,不容易拆卸,为了不方便维修。电子产品的更新迭代更加快了,系统升级让你支撑不住又要换新机,变成了快消品,促进消费。
2.恐惧消费,去过美容院的大概都体验过,她们会说你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有富贵包,湿气太重,宫寒等等。在她们眼里就没有一个人是身体健康的,正常的。任何人都会恐惧衰老、恐惧疾病,正因为如此焦虑促成了消费,然后去做美容、身体调理。还有一些保健品,大肆宣传,可以提高免疫力,排毒,美容养颜,宣导要坚持吃去才会有效果,所以成千成千的买,落入营销圈套。
3.差异化消费,IPHONE刚上市的时候,为了买一个,排队几个小时,抢疯。IPHONE每次都是发布2个款,6和6PLUS,X和XS,你仔细去琢磨,其实功能上差别就一点点,甚至可能是鸡肋功能,再是增加颜色上的差别,但很多人都会想,反正就差一点,不如买一个升级款的。
还有护肤品的差异,水,乳,精华素,早霜,晚霜等等,为什么不发明一瓶综合的一劳永逸呢,非要这么麻烦,擦了一样又一样。
诸如此类的消费主义陷阱比比皆是,商家们赚的钵盆满体,而你却还在还着花呗和信用卡。
明明月收入几千,支付掉生活开销之后已经很不宽裕,却热衷于名牌包,名牌护肤品。我发现使用雅诗兰黛、兰蔻、海蓝之谜等大牌的用户,有很大一批是年龄相对较小的95后。
以及沉迷微整形的高中生、大学生们,小几千,到上万,谁来为这些消费买单呢,有多少都是收入中等省吃俭用的父母们赚的辛苦钱。
物质上自我满足和自我愉悦的消费理念、风气,不断盛行。不惜代价的买明星同款,口红一支支的摆不下,为跟上潮流时尚的步伐,为在社交圈网络上显得有档次。虚荣与攀比,正在一步步的把你拖入到深渊里。
若遇见像今年这样的疫情,有多少人会因为没有存款而难以生存。
消费本身并没有不好,还能带动经济增长,但无节制的消费,最后只会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