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真信仰、真爱、真事业的人,是世间任何力量都打不败的。
陶勇医生就是这样一位先生。看他的故事,快不起来,也停不下来。
每一件事,从他的口中娓娓道来,不急、不慢,恰到好处。
如多年未见的好友,安静坐着、听着,感受时间慢慢流逝,
在平凡且平淡中体会来自生命的不凡。
他说,未知生,焉知死?
让我开始思考生命的尽头到底是什么?是什么支撑着这付躯体行走于世?
虽然不如陶先生看得透彻,但对于同样经历过ICU的我来说,生死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理解。不能自我控制、浑浑噩噩,耳边透析机有节奏的声响,
如死神的锄刀,又如天使的挥翅,一生一死皆在瞬息之间。
庆幸的是,我是ICU病房中唯一需要进食的病患,
但无人陪伴的进食,以及需要借助他人的进食,总会让我有种如鲠在喉、无法下咽的错觉。当然,也有很大可能,是身体肌能还未恢复,缺失了对食物的渴望。
那一刻,我也曾问过自己,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可在还未寻到答案时,我又已回到了人间。
书中引用了法国思想家田蒙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
总有那么一刻,你会觉得生命如此渺小且脆弱,眨眼间,便物是人非。
爷爷的离去便是这样,一直想要逃避死别的我,最终错失了与爷爷,最后一次相见。
而这个错过,带来的是永久的痛,而这个痛总在夜深人静时,扎进心底深处,
提醒着我,逃避应该付出怎样的代价。
一直以来,都觉得医院真的是一个很奇妙的地方。
小小一间房内,却有着人类永远无法参透的生和死。
连哭声都包含着截然不同的意义,
关于生命降临的喜悦,
以及关于死亡离去的悲痛。
但陶先生又说,人生在世不应该纠结于结果,
而应全情投入,注重过程的美好。
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大概就是活着的意义。
那么,我找到活着的意义了吗?
我的热爱到底是什么?
读书?写字?跑步?看风?
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
现在的人,被时间追逐,
忙碌、忙碌、忙碌,
忙碌到没有时间停下来,
忙碌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忙碌什么。
很可笑是不是?
但可悲的是,这正是当代人真实的写照。
我们陷入忙碌的陷阱,且不可自拔。
简单的快乐成为最遥不可及的愿望,拼命追逐,却如捕风。
想要握紧,却最终什么也没有。
躁动的心、浮躁的生活,让我们容易动摇,忘记了最初的快乐。
生命是一场旅行,
一路寻找价值和意义,
鲜血涂满荆棘,
白雪覆盖山顶,
总是抬头仰望星空,
却无暇顾及每一个脚印,
何不燃起一堆篝火,
在丛林深处,
驱散湿漉漉的瘴气,
看白色的烟雾升起,
享受这一刻难得的宁静。
关于读书,陶先生说,
读书,就像在与一个智者对话,
很多心结也从书本里慢慢解开了。
其实一直以来,很喜欢读书,在细碎阳光下,静静沉溺纸墨独有的香气,
就这样安静地慢慢读,是我消遣时光时最爱做的一件事。
书本以及内里的文字,陪我度过一个又一个安静的下午。
孤独的内心被一句一段慢慢填满,
很多心中的疑问就这样,在某一刻被解开,
内心有种豁然开朗的明亮。
正如陶先生所说,
有时候忙完一天的工作,走在灯火阑珊的北京街头,会有种莫名的孤独感。这种孤独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没人陪伴,而是内心的孤独感——感觉自己在走一条长长的路,而这条路只能自己独行。
我是一个极度没有安全感的人,也常常会感到孤独,庆幸还有书本作伴。而在孤独时阅读,会让我的头脑更加清醒。
喜欢这句话,
有人时,形如少年;无人时,也能安然自处。
人越活越累,我想,大概是因为缺爱吧。
想要证明什么,努力、争取,
而所得却如龟壳,将自己压得畏手畏脚,
负重前行只能越走越慢、越走越累,更加迷茫,更加不知所措。
为了得到爱,我们总是去试探,试探他人,也同时试探自己的内心。
爱如枷锁,可能正是因为爱的天平在试探中左右摇摆,
失去了应有的平衡。
一味付出,累己、累他。
一味索取,累己、累他。
能够共同成长的爱才能天长地久地走下去。
而成长的前提在于沟通。
七年之痒,大多时候,感情消磨于柴米油盐中,
当外界压力袭来,无法抵抗的我们,最终只得缴械投降,败得一塌糊涂。
中年人的孤独感大约源于此,
无人理解,无人倾诉,曾经深爱的人,渐行渐远。
那是一种无法表达的痛,正如《目光》中的一句话,
——中年人的绝望,往往是无声的。
但又有多少人在这种痛中快乐,
享受风和日丽、接受风吹雨打,
有起有落的人生,
想想,才是完整的人生。
何必为了躲雨,奔跑前行,
静静感受,也许这正是生命的另一种修行。
我喜欢安稳不变的人生,但陶先生却说“人生怎会安稳”。
其实“稳”与“不稳”皆在于心,
如雨中行路,怡然自得,亦或快步前行,
一切都源于自我的选择。
忠于内心,忠于自我,
期待与最美好的自己,
不期而遇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