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催眠,是在2006年在一个小博客圈里写博客的时候。因为圈子小,经常更新的文章并不是很多,所以彼此之间了解一二,这其中引起我注意的一个人便是一位催眠师。从他的文章内容及后来的交谈中,得知他是一位来自厦门、有独立工作室、可通过催眠帮助人了解其前世的催眠师。当时觉得特别好奇,因此当他说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进行催眠时,自己很想试一试。不过最后出于安全考虑,还是放弃了。
后来的生活中,陆陆续续接触了一些催眠的书籍与电影,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催眠大师》这部电影和《催眠师手记》这本书。
在《催眠大师》这部电影中,徐铮扮演的徐瑞宁是一位心理治疗师,擅用催眠的方法对别人进行治疗,经他手中的患者全部被疗愈。而莫文蔚扮演的任小妍是特殊的病人,暂时没有一位心理治疗师能够治愈她。通过徐瑞宁大学老师的牵线,他们两位相遇了。观影过程中才发现,徐瑞宁曾遭遇重大车祸,因此生活中一直对自己进行催眠。而任小妍其实并没有病,实际上她是徐瑞宁那次车祸受害者的恋人,同时也是一位非常厉害的催眠师,所以在被徐瑞宁催眠的过程中,通过反催眠疗法,最终治愈了他。
通过这部电影,自己发现以下几点:
1. 催眠包括恍惚催眠和清醒催眠。徐瑞宁擅长的是恍惚催眠,任小妍擅长的是清醒催眠。
2. 生活中的催眠无处不在。比如徐瑞宁车祸后的自我催眠(作为催眠大师的他甚至都没有意识到他对他自己进行了催眠),比如商业广告、讲座、书籍、音乐等等的暗示(清醒催眠)。
3. 适度的、积极的自我催眠(暗示)有一定的疗愈效果;但长时间的、消极的自我催眠(暗示)让人喜爱逃避。比如说影片中徐瑞宁在车祸之后,一直对他自己进行催眠,短时间内让他忘记爱人、朋友逝去的悲痛,将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潜意识里长时间的压抑、自责,也让他最后发展到通过自残来逃避往事的地步。
而在《催眠师手记》这本书中,来访者奇奇怪怪的梦境或故事,被作者写的生动而有趣,同时也给人留下悬念——“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或者为什么发生这样的故事?” 紧接着搭档与“我”相互配合,对来访者进行催眠或咨询,一步步分析、倒推出原因,最后找出梦境或故事背后隐藏的东西。
通过这些故事,以及作者在番外篇(梦和催眠、潜意识与暗示)和尾注中的介绍,自己对催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具体如下:
1. “催眠是通过某种手段让被催眠者交出部分意识,这样就能获取被催眠者潜意识中的一些想法或者某些记忆。” 催眠师对来访者进行催眠,让来访者丧失部分防范能力,交出其意识的控制权,挖掘来访者的潜意识,而通过这些潜意识里的信息,便可解释来访者的行为。
2. 暗示是催眠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从催眠师到被催眠者的交流过程,是一种催眠引导方式。我们日常中的暗示,都属于催眠的一种。
3. 人在意志薄弱时或群体中容易被催眠。意志薄弱时,被催眠者更容易交出意识的控制权;而在群体中,一方面人容易降低防范,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情绪容易相互感染,因此也容易被催眠。
以上便是自己所了解的“催眠”,现在的我对“催眠”依旧很好奇,若未来遇到专业、可靠、值得自己信任的催眠师,或许会去尝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