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开始练习冥想时,最开始觉察到的不是呼吸,而是脑中飘过的数不过来的念头。
这些念头有场景,有情绪,有计划,有不知从那个角落里跑出来的思绪。每一次有思绪出来,都对自己说“回到呼吸上”。练习一段时间下来,观察呼吸竟然变得不是一件自然的事情,略微有点强迫,整个人练习下来也没有了轻松平和的感觉。
这个时候默认“冥想是应该平和的。”
用了三年时间研究“如何处理和原生家庭矛盾”的问题,读心理学书籍,学术的,畅销的,考了心理咨询师,和爸妈反复谈话扯破脸撕逼…三年后发现没有什么“原生家庭问题”。把爸妈对自己不合意的种种现象界定成问题时,默认了“爸妈应该怎样。”
每次读《中庸》时,特别想弄明白的东西“道”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东西,“至诚”应该是种怎样的感受呢?
盖诚只是尽性,性只是清净,本来无物可染、无尘可避、无力可动、无事可扰者也。
这就话就像说“性就是性,就在那老老实实待着呢。它什么样子也不是,它就是性的样子。”
“我应该怎么办?”
“我应该选黄的还是红的?”
“他本应该那样做才对。”
“你不应该说这样的话。”
……
这些念头冒出来的时候,人一定是不在放松状态中,同时用大脑权衡比较假设。有收益化的事情去计算选哪个更优当然好,但生活中还充斥着大量不可用量化计算收益,甚至在收益性质之外的事情。日后面对非收益计量性选择时,不妨让“应该”的小鬼去死吧,把自己处于放松的状态中。
对他人没有“应该”,才开始学会尊重。
对自己没有“应该”,才感受到放松。
对问题没有那些假设的应该,困扰也就随之消失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