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道德经》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可恶的恶,不是恶心的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想和,前后相随。】
断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想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想和,‘前’‘后’相随。]
(天底下的人都知道‘美丽’之所以被称为美丽,是因为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良’之所以被称为善良,是因为有‘恶(è)劣’的存在。
因此能得出:‘有’与‘无’相互转化,‘难’与‘易’相互形成,‘长’与‘短’相互显现,‘上’与‘下’相互充实,‘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接连。)
先讲清‘音’与‘声’相互和谐是什么鬼?
古人这样认为:‘音’指合奏的声音,‘声’指独奏的声音。可以这样说,‘音’是背景音乐,‘声’为唱的歌词。这样想来,清唱就是‘声’,伴奏就是‘音’。
本段用了好几组具体的事物,向我们阐述李耳的相对相生的观点。
可以这样说:“比较”都是相对而言的,用一句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带入本段:“没有最美,只有更美。”在“更美”面前,美只能算作“丑”了。“最美”是至高的境界,这个境界在特定的时空可以存在,若在以时间为轴的四维运动空间里,“最美”(至高境界)是不存在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我刚才请教理财方面的罗老师,我将此种在认知用幂函数中f(x)=x的二分之一次方的来表达。
一张是百度百科的截图,一张是手绘图。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比较是是有局限性的。在一定范围内的比较是显而易见的(大众认知),在更美与更丑方面,x达到一定范围时,人们的比较认知是不突出的。或者这样说:反差越大,人们越能比较出相对区别,反差越小,人们越比较不出来个123。
这说明人们心中的比较认知是有精细程度的,而且会因人而异。
一般而言:精细程度越高,越说明此人分辨力越强。由此我们可以从比较学上考验一些人的某些方面水平。这个跑题了,以后再分析。
我们从此可以推出这三条世界观来:
1.每个人对事物都有自己的比较判断标准。
2.每个人对不同事物的比较判断标准不一致。
3.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比较判断标准不一致。
4.不同时空下,同一个人对相同事物判断标准不一致。
接下来是方法论:
1.当他人与自己比较判断同一事物结论不一致,应该想开,因为他有自己的比较判断标准,标准无论对错,无论好坏,只是与你不一样而已。
站在羊的角度,狼是敌人,是畜生,是吃羊不吐骨头的野兽。
站在狼的角度,羊是食物,是美味,是鲜嫩可口美味的饭菜。
狼吃羊,非善非恶。羊也并非无辜者。人若是保护羊,人杀狼,也非善非恶。因为在人看来,狼是与人争夺粮食的敌方。天道无对错,人道有善恶。所谓善恶,是掌局者的共识而已。(在中国,道德的共识基本是儒学的一套。)
2.能够理解上文,那本句就可以轻松理解了:“人人都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者,人人之为自己的利益而存在!”如果你因别人的行为而生气,沮丧,哭泣,高兴,悲伤,幸福。那你就并不是这样理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悲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当然,作为笔者我而言,希望你看完我的略读《道德经》后,能有自己的道。吾道非汝道,各自乐逍遥。汝道作吾道,索骥并非道。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断句:[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任凭万物自然而然的兴起而不加以引导说明,创造了万物而不自私持有,有所作为而自恃己能,成功时而不居功自傲。正是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才不会被埋没。)
首先说什么是‘无为’?
‘无为’不是没有什么作为,而是按照天道的方法行事,不强加自己的私欲。(本人观点,求指点。)
再来看此段,此段李耳举例圣人的事迹,来佐证上一段的比较相对的言论。我们都是俗人,最多是有道德的俗人。通过圣人平时对世事的处理办法,来自省其身,观察自己‘有为’的欲望。圣人处事看似没有什么难度,但实际上很多人就爱指手画脚,居功自傲,恃宠而骄。唐太宗曾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们不妨以圣人为镜,来改善自己,让自己一点点的修心养性,靠近‘无为’。
本章略读到此结束,希望道学大家能够给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