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篇网文概述:
文章主要讲了两方面的内容:父母越是对孩子感到愤怒,其实越是在逃避自己的无能;用暴力的手段教育孩子,并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让孩子习得用暴力处理问题的方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母要宽容自己以及尊重孩子解释的权利,直面自己的无能。
逻辑分析:
作者用了三个理由来论证这个观点:父母越是对孩子感到愤怒,其实越是在逃避自己的无能。一、因为父母的无能,所以他们没办法用理性的、巧妙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只能发泄自己的愤怒;二,孩子继承了父母的基因,在某些行为上表现出与父母相似的特征,父母无法原谅自己这些特征而对孩子发怒,也就是在逃避自己;三,父母将自身存在而又无法接受的特点投射到孩子身上,从而产生愤怒。
咋一看,这三个理由似乎都诠释了父母之所以对孩子发怒是因为父母没法接受孩子的一些行为,而又不能用理性有效的方法教育,从而显示出父母在逃避自己的无能。从理由推到观点,貌似没什么毛病。但仔细推敲,父母对孩子发怒,也可能是因为父母脾气暴躁一时冲动,或者对孩子要求过于严苛等,不能一概而论的归结为父母在逃避无能。再看第一个理由,因为父母的无能,所以对孩子感到愤怒,和观点一对照,其实是犯了互为因果的逻辑谬误。作者给出的三个理由,均是以说理的形式来论述,没有结合实例,理由并不是很充分,推理不够严密。
在文章接下来的论述中,作者引用了班杜拉的观点,即人们的行为的产生仅仅通过观察即可实现,进而说明家暴也不例外,孩子通过观察父母对自己的暴力行为,从而认为可以通过暴力解决问题。
作者紧接着介绍了A型和B型两种人格,A型人格个体具有上进心、时间观念强,B型人格随遇而安、安于现状。这两种人格具有可遗传性。如果亲子中都具有B型人格则冲突可能减少。若是都具有A型人格,则更可能会引起家庭矛盾。为了使读者易于理解,作者还结合实例加以论证。虽然关于人格的这一部分内容作者论述得很清晰,但不见得对家暴产生的原因说明有很强的支撑,因为家庭矛盾和冲突并不等于家暴,有偷换概念之嫌。
文末,作者提到,改变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父母应该放弃家暴、宽容自己以及尊重孩子解释的权利,唯有直面自己的无能,才能让孩子变得有能力。
总结:通篇看起来,作者论述得似乎有条有理,说得头头是道,不过,却没有经得起逻辑的推敲,最后给的建议也显得大而空,对人起不到多大的帮助。可见,有时候我们阅读网文,要谨防掉进作者编织的条条框框里,批判性思维很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