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那些事儿

今天是冬至,一大早的手机微信刷屏,提醒大家吃饺子。

其实冬至是记录着一种天文现象,此时的北半球太阳到达北纬23.26度。

这一天所处北半球的我国,白天最短,黑夜最长,也是进入冬季数九的第一天。过了这一天,白天渐渐变长,黑夜开始变短。

我们国家古代以农耕为主,为发展农业,先人们根据太阳的转动规律,创立了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为方便记忆,智慧的先人还归纳出了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对于二十四节气,民间还有更为细致的说明:长到夏至短到冬,冬后一天长一葱,一葱究竟几多长,算来恰好二分钟,如何算来此数据,茶道慢说您细听,夏至四点天已明,入夜八点才掌灯,冬至七点刚放亮,傍晚五点看不清,前后相差六小时,六六三百六分钟,一年三百六十天,一天正好一分钟,夏到冬至整半年,所以一葱二分钟,这账一点不糊涂,平时无人来念经,眼下时逢过冬至,尚若不对请指正。

而在进食方面,由于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二个节气,人体内阳气旺盛,极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最大限度的发挥滋补功效,因此在这一天前后最适合滋补身体。

作为地大物博的华夏民族,南北进食的特点有所不同,体现冬至这一天,也各具特色。

祭祖方面,有些地区延续祭祖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把祖先像、牌位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

也有用九层糕祭祖的。先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古代以九为大,用以祭祖,以示不忘祖先。

在南方一些地区,比较盛行吃冬至团,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一大早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

有些地区吃年糕。冬至这一天,做三餐不一样风味的年糕,寓意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

还有喝羊肉汤的。冬至吃羊肉的习俗,可追溯到汉代。冬至前会给长辈送一些羊肉等礼品,冬至这一天,家家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北方多为吃水饺。作为节日饭,就像为纪念屈原5月5日端午节吃粽子一样,据说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而立下的习俗。

张仲景是南阳西鄂人,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的医学瑰宝,其中的“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学界奉为经典,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医学财富,让世人受益。

张仲景有句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他不但这样说,也去这样做的。

东汉时,他任长沙太守,为给民众治病毅然辞官回乡,返乡之时恰逢冬季。

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饥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他便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用大棚,支起大锅,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再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成馅状,用面包成耳朵样,取名“娇耳”,煮熟后分给来看冻伤的人。

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也就是“祛寒汤”,在“冬至”那天为百姓医治冻疮。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慢慢治好了。

为了不忘医圣的治病之恩,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后称“饺子”或“扁食”,来纪念张仲景,并留下“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而“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也就延续至今了。

网图涉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