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求诸人不如求诸己。”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不要随便麻烦别人,凡事要靠自己。
但是正如约翰· 那恩所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
如果不麻烦彼此,一段好的关系就无从建立。
如果没有相互麻烦,那么再好的感情,都会慢慢断开。
01不要低估别人愿意帮我们的可能性
很多人之所以不喜欢向别人求助,是因为担心自己会被拒绝、被忽视,或者觉得去占用别人的时间,感觉会很不好意思。
每当需要求助别人的时候,这类人通常考虑的很多。
别人很忙,打扰他不太好吧?
确实需要帮忙的时候,又会想怎么组织语言好?
要不要把消息发出去?万一他拒绝怎么办?
其实这类人通常低估了别人对我们的喜爱程度,或者低估了别人愿意帮助我们的可能性,实际情况也许没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
《顺从》的作者博恩斯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她要求实验的参与者去麻烦路人做各种事情,比如填写问卷、借手机,甚至去数罐子里的豆子。
在参与者出发之前,作者会让参与者猜会有多少比例的人,愿意帮助自己。
任务结束后,实验结果发现要比猜测的好的多,愿意帮助的人基本是猜测的2倍。
很多时候你求助别人,你确实是把问题抛给了对方,但同时你也给了对方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机会。
《哈佛家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杰希卡对音乐一窍不通,但是她却身处克莱斯勒音乐会中,因为她的编辑主任派了她做这场音乐会的评论员。
杰希卡没有退缩,立意要尽力完成这桩奇怪的任务。
她等克莱斯勒演奏完,就找到了他,并告诉了他自己的窘境。
“你可以帮我写评论吗?”杰西卡恳求说。
克莱斯勒笑了。他果然肯帮忙,告诉了她关于他所演奏的那首新乐曲的精义。
杰希卡因为求助克莱斯勒,很好地完成了文章。
克莱斯勒则因为帮助了杰希卡,对自我的感觉更加满意。
无论你陷于怎样的困窘境地,只要你坦诚地向人求助,别人不见得不会帮助你。
如果能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感受到价值,发挥自己的作用,人们其实很愿意帮助别人。
02相互麻烦,才能建立关系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有这么一句话:
最好的谈恋爱方式是“借书”,一借一还,这样就有了“来往”。
其实不仅是恋爱,其他的关系也是这样的,相互麻烦,才能建立联结。
读大学前的李雪琴对自己人生最大的要求就是不麻烦别人,所以她从来不开口求人。
但是后来她进入北大,上了一门心理学课,老师告诉她:“增强友谊的有效方法,就是向别人提出请求。”
她才意识到,人和人的关系本来就是你麻烦我,我再麻烦你的过程。
所以她现在能很坦然的接受朋友们的善意,也愿意去麻烦别人了。
她与朋友的联结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亲密。
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结是建立在开始愿意麻烦你上面的。
当我开始心安理得地麻烦你依赖你的时候,其实我就是心底里开始需要你和喜欢你。
武志红老师也说过:“关系的实质,就在于麻烦彼此。没有麻烦,就没有情感。”
所有的关系之间不可能完全没有瓜葛,如果我不做任何事影响你,你也不做任何事影响我,那我们之间是相敬如宾的疏远关系。
03真正的朋友,从来不怕被你麻烦
《荀子》中说:“友者,所以相有也”
朋友,是可以互相帮忙,可以互通有无的。
作家张爱玲有一位相知相惜、相互扶持的知己。
张爱玲曾这样描述对这位朋友的感激:
“你的友情是我的生活的核心。”
邝文美便是那个她可以随时麻烦的人。
张爱玲不堪书迷的打扰,就直接在邝文美家附近租了间小屋躲了起来,闭门写稿。
邝文美从不因为张爱玲搬过来而感到麻烦,反而为了消解张爱玲写作的寂寞,经常抽空去看她,天南地北地聊天。
邝文美上班要坐很长时间公交,张爱玲也愿意陪她一起坐车,说说话,消磨路上的无聊时光。
真正的朋友,从来不怕被你麻烦。
好的关系都是被需要,好的感情不会怕麻烦。
04如何“正确”地麻烦别人
在“麻烦”别人时,注意4件事。
1、当你麻烦别人时,一上来就要清楚地告诉对方你的需求是什么,哪些地方已经被解决了,哪些地方是需要对方解决的,以及这需要花费对方多少时间和精力;
2、麻烦别人应该是对方的能力范围之内的事;
3、这个求助事件不会给对方造成负面影响。
4、好的关系是双向的,受人之恩,铭记于心。
《1000个铁粉》的作者伍越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个听过他线上公开课的学员加了他的微信,但他对这个学员没有任何印象。
有一次,这个学员突然向他求助,这个学员希望他能帮自己推荐一下新课,十几分钟就好,然后就给他发了自己的课程。
这个请求很具体,显然也在伍老师的能力范围内。
伍老师试听了课程后,觉得很不错,于是很爽快地答应了这个学员。
因为这次连接,他们后来有了进一步的联系,后面又有了许多商业上的合作。
正确的麻烦别人,不会惹人反感,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帮助。
05写在最后
其实人与人之间,最怕的就是,你不说,我不问。
有句话说的好:“你我互不相欠,又何必相见。”
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余生那么长,遇事别总自己扛。
点个赞,愿你为他人撑伞,也有人为你遮风挡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