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过一篇文章:最大的差异,我提到一个观点:
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异其实并不是专业技术技能的差异,而是思考模式的差异。
可能是我真的进步了,又或是真的幸运凑巧,周末在家里听混沌研习社的课,李教授同样提到了这个观点。
记得之前还思考过一个话题,叫增长系数,里面提到来自前无印良品社长的一句话:企业做大分两种,一种是成长,一种是膨胀。个人也是如此,成长分两种,一个是能力提升,一个是能力增加。
但如果回到李教授或者自己前几天最大的差异思考,其实成长只有一个:
那就是思维模式的提升。
我们每天输入大量的消息,因此大脑就要处理大量的信息,每天结束,我们思考回顾一下,看我们今天有没有收获什么,就会发现差异出现,有的人同样的事情收获很大,有的人则不同,虽然感觉时间被工作填满,却回顾起来却没有什么收获,这就是思维模式的差异,导致结果的差异。
这个时候,通常的情节是:你不是思考自己如何提升做事的模型,而是在埋怨别人不领情。
因此,也就出现了我们那句熟悉的话:听说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之所以过不好,其实不是道理的错误,而是在道理到达能力的路上,你需要升级你的思维模型,又或者道理再好,你的思维模型太陈旧,最终也是无法运行起来好道理。
学习有学习的模型,运动有运动的模型,沟通有沟通的模型,模型错了,再好的资源都是浪费,模型对了,沙子变成硅,煤炭变成钻。
因此,当我们感觉勤奋,努力,都不见成效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不要急着行动了,停下来看看自己在这方面的思维模型是否正确,画画业务流,找找专业人士专业书籍文章,先把模型优化下,再行动,也许会更有成效。一次把模型做好,接下来践行行动就不会做了一次又一次,一次也做不好。选择比勤奋重要就是这个道理。
程序员行业有个词叫“算法”,
百科说:算法(Algorithm)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算法代表着用系统的方法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
简单说,算法的价值就是通过通过独特的计算指令提升效率的过程。记得之前工作的时候,跟客户交流,每次谈到公司自研“算法”提升了性能,安全等系数,都感觉很自豪。
因此,要在某一方面进步,前提是先要形成这个方面进步的"算法",相信专业的力量,学会寻找专业的信息输入,不要随机的惯性的去练习,这样才是进步成长。
对于我们个体而言,算法其实就是我们的思维模型。我们每个人对于事情的决策过程,就是算法。
有的高效,有的低效,有的适用场景多,有的适用场景少,这就是差异。
我们一生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算法的迭代,尤其是从单场景到多场景适配。好的算法一定是普世性的。一个能够成长出多场景算法的思维模型,这也就造就了自己的人生哲学算法。
最后,附上我今天学习后,整理出的一页PPT,供参考。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