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把它当成一本食谱:
村人们烧菜,是不去籽的,因它恰好可以增进辣味;只用刀面将整颗的辣椒拍扁,油锅烧热,辣椒下锅不停煸炒,搁点盐,略略加点水,几分钟后即可起锅。煸炒辣椒,村人是老远就知道谁家烧这一碗菜的,因那油烟弥漫的辣味,一直从高高的瓦楞间钻出,在村庄里持久不散。我烧这个菜,先把去籽的辣椒在不放油的锅里不断干煸,煸得它软了绵了没有脾气了,再下油锅去炒——这招是从古清生那里学来,他也是辣椒的超级“粉丝”。然后放盐,放一丁点水,再放调好的糖醋略略收味,即可起锅。
你可以把它当成一幅图画:
你还可以把它当做散文集
一饭一菜,一世界。
都说“民以食为天”,国人能吃,会吃,且无所不吃。每每在各大网站上看到up主传上来的外国人品尝中国美食的视频,总有一种“就喜欢看你们这没见过世面的样子”的快感。
去年拜读了汪曾祺先生的《老味道》,今年又重温了一遍《生活是很好玩的》,接下来便是这本《一饭一世界》。三本书读下来,没有珍馐,没有野味,有的只是家常小菜,有的只是市井百味,可是却在这家常和市井中读到了无限温情!读一读家常的文字,品一品家常的菜肴,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让人在纷繁的生活中看到了一丝撩人的烟火气,给人温暖,让心安慰。
古人说“饱暖思淫欲”,巴马长寿村的老人说其长寿的秘诀就是“吃又吃不饱,死又死不了”,可见,吃,其实是人类最低级的需要,最刚开始只是为了生存。口腹之欲更是最浅显的生理欲望。那,为何仍有如此多的人执着于这一饭一食呢?
心理学家奥尔德弗提出过“受挫——退让”理论:人的需要有层次。一旦高级需要得不到满足,低一级的需要就会被强化。
在繁杂的世俗生活中,节奏快、压力大,焦虑重重,有些人选择出去走走,有些人选择单独坐坐,有些人选择避世遁逃,而有些人走又走不了,逃又不敢逃,被压的喘不过气时,最好的解压方法莫过于“吃”。
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黄磊的《深夜食堂》,B站的《人生一串》,无论是口碑炸裂还是扑街,大家对于“吃”都有难以名状的热情。
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一度很喜欢这句歌词,人说最好的情感都会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消失殆尽。可是,当你在厨房挥汗带着微笑,当你捧出菜肴带着期待,哪怕是一人食,也会尽是满足和幸福吧!
有号称自己“很会做菜”的某人曾经说过:我只会做饭给我爱的人吃。当他滔滔不绝的和你说着某道菜的做法时,当他两眼放光的和你说起家人围坐在一起就餐时,我总在想,那带着满满爱意端上桌的菜、饭、汤,能够品尝到的人该有多么幸福!
一直很喜欢“烟火气”这三个字,字里行间就包含着一股让人欣喜的热闹。
我等俗世之人走不了天涯,也隐不了南山。你我却可以在市井寻找,在厨房挥汗,用油盐酱醋调出暖心之味,用味道填满鼻腔、口舌和胃肠,烟火之气弥漫,也是美事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