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蒙元从中原退逃之后,由于明朝的多次进攻、蒙古贵族内部的激烈斗争,故而,北元政权逐渐削弱。
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蒙古称乌哈噶图汗,明朝称元顺帝)退逃蒙古之后,其后裔虽仍被奉为正统,但是,实际上,当时的情况是:
汗权衰微,权臣势盛。
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在位前后9年)以后的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在位前后11年,被袭杀)、也速迭儿(在位前后5年,被弓弦缢杀)、恩克(在位前后4年,死因不详)、额勒伯克(在位前后7年,被杀)、坤帖木儿(在位前后3年,被杀)大都在内斗中被杀。
这样的结果是:
蒙古已明显分裂为两大主要部分,即西部蒙古的瓦剌部和东部蒙古的蒙古本部。
大约在明惠宗(朱允炆)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东部蒙古的贵族鬼力赤(布里牙特·乌格齐)篡权,被拥立为蒙古大汗。自此,明朝称东部蒙古(即蒙古本部)为鞑靼。
篡权之后,因鬼力赤并非汗裔,故部众不服,后为部将阿鲁台所杀。
阿鲁台另立坤帖木儿之弟本雅失里为大汗(即蒙文史书上的额勒锥特穆耳汗),自任太师,专擅朝政。
从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开始,阿鲁台(鞑靼领导人,属阿苏特部)先后拥立鬼立赤、本雅失里、阿台为蒙古大汗。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封西部蒙古瓦剌部的马哈木为特进金紫光禄大夫、顺宁王;太平为特进金紫光禄大夫、贤义王;把秃孛罗为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安乐王;并赐予大印、诰敕。
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朱棣封东部蒙古靼鞑部的阿鲁台为和宁王。
东部蒙古靼鞑部的阿鲁台专门与西部蒙古瓦剌部的马哈木对立。
对立期间,马哈木亲率部众征讨阿鲁台,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马哈木在里海地区被阿鲁台击败并诛杀。
马哈木阵亡,其子脱欢作了鬼力赤之子额森虎的太师。
之后,脱欢为获得支持,向明朝请求承袭父爵。
于是,朱棣封脱欢为顺宁王。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脱欢原想自立为大汗,因其并非黄金家族的后裔,故未能获得足够的支持。
黄金家族,广义指成吉思汗时所领的尼伦蒙古,几乎涵盖一半以上的蒙古人,甚至还包括一部分中亚、北亚各民族部落;狭义指元朝建立后托雷的后裔、甚至仅指忽必烈一系的后裔,就连成吉思汗的其他后裔都不能算。
没有足够的支持,无奈,脱欢只能迎立脱脱不花(《蒙古黄金史》记载,其为北元必里克图汗即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之子哈尔古楚克的孙子,阿斋的长子。)为大汗,但实权仍然掌握在脱欢自己手中。
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脱欢袭杀阿鲁台,算是报了父仇。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脱欢又俘杀了阿台汗(成吉思汗弟弟合撒儿的后裔,科尔沁部人,也有史料称阿台汗是鬼力赤的儿子)。
这一时期,脱欢还杀了贤义王[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太平死,其子捏烈忽嗣。]与安乐王。
自此,蒙古草原重新统一于瓦剌部首领脱欢手中。
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脱欢逝世,他的儿子也先继位,自称太师淮王。
至此,瓦剌势力极盛。
(本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