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写作时代,不缺提笔写作的人,也不缺深夜码字者,然而真正能称为并成为作家的人,并不是那么多。
就像简书作者和签约作者一样,你是简书用户,简书赋予了你“作者”的头衔,而签约作者已然甩你于无形的距离。
人人提笔都可以洋洋洒洒的写出千万字,写的时候非常痛快,觉得已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不料后来越读越空泛,越看越碍眼,像流水账一样。
有人写完后甚至不知道该往什么样的专题投稿,是散文,是随笔,是小说,还是故事?于是就胡乱往各个专题投,结果就是通通被拒。
模棱两可的文风,模糊不清的内容,难以琢磨。
假如你说我写作只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不求浏览量,没有任何“不纯粹”的动机或目的,如是这样,那么你看到这里也就不用往下看了。
在我看来,散文和随笔,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随笔是散文的支流,散文可以说是随笔,但随笔未必能称之为散文。
在我刚接触简书的时候,我的稿子经常被散文专题而拒。我也曾为之深感不快过,但后来发现我往往都是自己写得得心应手,看后泪眼婆娑,但通篇只是在单纯的抒发自己的感情,倾泻不快,吐槽愤懑,亦或是强行大篇幅的表达喜悦。并没有一个“灵魂”的主干在里面。
所谓散文,形散神凝也。
散文灵活多变,形式和内容都不拘泥于一种,但一定要有灵魂在,给读者阅览后能留下一些思考是最好。
散文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即:记叙、议论、抒情。
你在敲下第一个字前就应确定好自己的风格。
我平时爱写记叙散文,在记叙中,其实也是在抒情了。
安妮宝贝是很多写手的偶像,我平时也最爱看她的书,一看就不能收手,她的文字是有魔力的,吸引你也推着你往前走。这就是“灵魂”。
下面我举一些例子,假如能对你有用,那是最好。
提到父母和亲人,我们都有一肚子的话说不完,满腔的情难以启齿。有人写得动人,有人写得平淡。
安妮这样用文字表达与母亲的感情:我们是不愿意当着对方的面掉眼泪的,这是一种禁忌。个性里有种惊人的相似,外表坚强硬气,骨子里绝不妥协的桀骜。内心里隐晦的柔软和依顺,这样深重,却是需要突破极其复杂的核壳,才能自然地袒露。即使在袒露,也有着羞涩之心。
截取安妮的这一小段文字,我可以很坚定的告诉你:这就是散文,不是随笔。
现实中有太多的人深爱自己的父母却无法表达,无论肢体还是文字。
假如有人这样写:我很爱我的妈妈,从小到大,她都非常疼我,什么事都为我考虑,可是我从来没有牵过她的手。
这样的文字是难登散文的殿堂的。
同样是表达羞涩而隐晦的母爱,但给读者的感觉有着天壤之别。
安妮这样写父亲的离去:他一走,我的身体就有一半被掏出一个大洞,被怎么样地挖走,就保留怎么样的破碎轮廓。将会始终缺在那里,被时间与黑暗覆盖,不得填补。
抱着他,感受到血管和皮肤里似乎要炸裂开来的孤独。那种孤独,那种心碎欲裂,那种无助,又有谁会知道呢?但我终究知道,它是我一个人的事情,仅仅是属于我的事情。
同样是写父亲,同样是写死亡,同样表达挚爱的死亡让彼此明白要随时接受依赖被抽离,希望被破灭,等待被断绝,未来被扼制,同样是写自身苦难的境遇。
这样的就是散文。
假如你这样写:父亲因为病痛的折磨突然离开人世,我跪在他坟前哭了很久很久,我不知道该怎样接受这样残酷的事实,觉得很无助。
这样三言两语的概括,让读者完全看不到你的疼痛和情感。哪怕你内心已经痛到了极致,却未让读者感受到半分。
当然我并不是说悲情的散文才是最好的,你也可以写景,叙述高兴、开心的事情,但是一定要生动而深刻,要不然让人总觉得是千篇一律的重复,毫无新意。
做简书[睡前故事]的审稿人也有一段时间了,每天少说也有30多篇稿子等着审核,说实话硬货不多,每每点开一篇文章几乎都是这样的开头:今天(昨天/那年夏天/星期天/某天)我高中毕业(大学/初中)了,我遇见了谁,喜欢了谁,谁又离开了我。
其实并不是说你不能写这样的题材,假如你没有什么生活的阅历,写一写青春,说一说懵懂无知的爱情,未尝不可,只是你可以尽量改变一下遣词造句的顺序或者方式,同样是叙述,你也可以用倒叙、插叙等,未必是平铺直叙,让人读起来枯燥无味。
你可以试着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你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是别的什么,看哪一种最让人舒服,同一句话,同样的意思,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会产生很大的不同。
我喜欢看纸业书,每看到触动心弦的句子定要拿笔做记号。正如书中作者所言,一个作者写下的文字,最终不过是与自己的生命相关。但假如你的这些文字能给他人温暖、感动、鼓励、思考,不正是功德一件吗?
即使有人不喜欢你的文字,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我不知道该如何准确的表达我心中的散文,于我而言,散文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遇见,更是一场救赎。遇见不完美的自己,救赎想越来越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