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的维特,活着的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创作意义浅探《少年维特之烦恼》作为一部自传体的悲剧小说。通过叙述青年维特追求已有婚约的心仪女子绿蒂失败,又因其初涉职场处处失利,从而对现实失望而自杀的故事。维特的经历,引起人们深深的共鸣。人们无不对维特之死深掬一把同情泪。数百年来,维特的故事在世界各个角落流传,经久不息。甚至有些失意青年模仿其自杀,从而使有的人认为《维特》格调太为颓废,视为毒书禁书,对青少年成长不利。每个人都有青春,在青春的日子里,由于对外在世界及世态的认识探索不足,全凭一腔意气行事,难免碰壁,形成各种心伤。从这个角度说,维特具有很强的代入感,维特不是自我,就是身边的某个同伴。但随着年岁的增长,维特会从自我,变为儿女后辈。人人皆维特,维特皆大众。因此,正确看待维特之死,避免错误价值观的混淆,探索创作原因,澄清作者本意,就尤为重要。首先,我们要意识到维特与歌德的关系。歌德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小说是自己“一部巨大的自白的一个个片断”,而且是典型的和至关重要的一个。在回答世人对自己和维特之间的关系时,歌德总是说“这是两个人合成了一个形象,两个人中一个沉沦了,另一个却活了下来,以便写出前一个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维特即歌德,维特即自我。从这个角度上看维特之死——美的毁灭, 揭露现实,无形抗争。从人物典型意义上来说,出身市民家庭的维特,思想敏锐,感情丰富,才识过人,是一代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资产阶级的关于个性解放、感情自由、平等与博爱的那个理想,无不在他的言论行动和接人待物中得到表现。而维特之死,这个美的毁灭,使得人们在扼腕叹息之余,使得人们开始思考造成其不幸的原因。《维特》通过其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清楚地揭示出妨碍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实现的内外原因。原因中最显而易见的,莫过于腐朽顽固的封建势力对于人和人性的压迫。法国大革命前的欧洲,除去荷兰和英国,整个都还处于封建奴役的重轭之下。维特是个富于自我意识的青年市民,不安心对人俯首帖耳,自认低人一等,结果在贵族社会中处处碰壁。他虽然卓有才智,却在他当秘书的公使府中呆不下去。因为上司对他的工作、交际以至于写文章的句法、标点等等,无不吹毛求疵,横加指责。他无意间跻身于C伯爵家的聚会,贵族男女编一个个不约而同地要求主人赶他走然后又把事情传扬出去,使心高气傲的他受到莫大的羞耻和刺激。就连对维特不无情意的绿蒂在选择时,固然因为她和阿尔伯特早有婚约,还有出于实利的考虑。她认为,阿尔伯特的”“稳重可靠仿佛是天生可以作为一种基础,好让一个贤淑的女子在上面建立幸福的生活。她感到,他对她和她的弟妹来说真的永久都很重要。”所以,她明知自己和维特更情投意合,失去维特“定会给她的生活带来无法弥补的空虚”,却仍放弃爱情而保持“幸福”,甘为庸庸碌碌、感情冰冷的阿尔伯特之妻,结果也并未获得幸福。然而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扼杀人性,只是妨碍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想实现的外部原因,市民社会发展本身带来的矛盾,才是注定这一理想必然破灭的深刻内因,对造成维特的烦恼、痛苦和不幸起着更大作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促进了人性的异化。“人”消失了,剩下的只是贪得无厌的资本家和出卖劳动力的工资奴隶。在维特周围的人们中,由于争夺财产而互相猜忌、欺骗、坑害以致酿成不幸和仇杀的事例,屡见不鲜,不胜枚举。再看市民的生活和相互关系,更是庸俗透顶。他们有的心安理得地为贵族阶级效犬马之劳,有的不知羞耻地冒充贵族,彼此之间尔虞我诈,追名逐利,“互相抢夺着健康、荣誉、欢乐和休息"因此,《维特》不仅仅是爱情小说,围绕着维特与绿蒂的爱情这条情节主席,展示了18世纪德国各方面的社会面貌。因此,维特不仅是时代的觉醒者,而且是社会的叛逆者,通过他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思考、言论行动,不仅述说了法国大革命前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怀抱的理想,揭示了这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且对妨碍它实现的社会进行了谴责和抗议。正是这种反抗精神和理想憧憬,道出了时代的心声,在千千万万个渴望个性解放、感情自由和不满社会的限制和压迫的一代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从社会进步来说,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矛盾和冲突。而人性的进步是社会运动的产物。维特及其“狂飙突进”的运动促进了德国封建主义的垮台,也认识到资产阶级下的小市民性的不足,清醒的对社会的认识。歌德之活。自我疗愈,继续做有形的抗争。 诚如歌德希望的那样,他通过写《维特》摆脱了痛苦而狂乱的心境,自称“像办完了一次总告解一样,心里又感觉愉快而自由,因此获得了一种新生活的权利”。所以,《维特》的完成,使得歌德客服了精神的危机,所以维特救了歌德。所以,才有以后的《浮士德》。才使得歌德成为德国狂飙突进的领袖人物之一,用他及他的笔,对这个社会的种种妨碍人自由发展的阴暗面进行抗争,而这种力量是无穷的。全面而深刻的自我认识。聪明,富有才气,善良,敏感,心高气傲的维特身上固然表现出一个朝气喷薄的青年的优点,也表现出了一定软弱性。不可避免地意识到维特的多愁善感,伤春悲秋,敏感脆弱与其自身的生长环境和其小资产阶级的出身有必然的关系。他们找不到斗争的策略和办法,只能以自我的毁灭来结束痛苦,从这一点来说,又是极为可惜的。缺乏改造社会的勇气和力量,一有风吹草动即自哀自怨,既不愿沉沦,又不能保持自我,长久地坚持下去。他们容易满足,只是渴望一时一地的胜利,缺乏深刻彻底的斗争。比如巴金的《家春秋》中觉民的斗争和反抗也主要在于爱情的胜利与否,因此,又是可悲的。因此,只有对小资产阶级本身的特性进行改造,才能使得这份反抗更有力量,而不仅仅能是谴责和抗议。美好的追求。但书中追求要使人的全部潜能、全部自然本性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道主义理想在今天并不过时,歌德指出的这光明的远景,仍然是我们人类社会进步的不懈追求,也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综上所述,死去的维特是歌德对糟粕的封建社会的一次反映和抗争,给了人们无数深刻的认识和力量。而活着的歌德借此通过一行精神的疗愈,接过狂飙突进的大旗,引领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进步。所以维特是知音,但歌德是榜样。我们固然要常和维特促膝谈心,更要常向歌德汲取力量,才能更精准地把握《维特》的精神实质而不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