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成宫醴泉铭》碑上,这个地方的原文是“此随之仁寿宫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是隋朝时候的仁寿宫。
但是我们知道,“隋朝”的隋,并不是眼下这个随便的随。
可实际上,“隋”这个国号的由来,是因为开国皇帝杨坚的父亲,被北周封为随国公,但是“随”下方的走之底不吉利,才改成了“隋”,但是隋朝灭亡后,后代又开始称呼为随朝了,因此,在这里“随”字并没有错。
而且,“随”比“隋”要常用得多,所以,我们今天只讲“随”。
1
我们看看整体先:
1)把握一个字的整体,是写好这个字的前提,它是一种大局观的体现,尤其是在写整幅作品的时候,你心里有整体的概念,你才能把这个字方在最合适的地方。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练字用的方格,如果你没有整体概念,你写出来的字,是无法出现在方格正中央的。
2)画了两个框,可以理解为一个核心圈,一个外延圈,都很重要。
比如一个“申”字,整体当然要好,但是当中的“田”字同样要求严谨。
在书法讲解当中,有时候我们会听到“中宫”收紧之类的词汇,也是这种理解。
外延圈相当于整棵树,包括枝叶,而核心圈,或者中宫,就是指的内部主干。
这两个部分都是需要平衡好的。
2
间距:
这个间距并不是很规则,我给大家解释一下会清楚很多。
1)上方(1)、(2)、(3)这三根线,规范了左耳旁的耳朵长度,“有”字横画的位置,撇的起笔位置,这三处要点。
换句话说,我们先写左耳旁,根据我们第一点说的这个整体字形,我们确定好左耳的大致长度、形状,然后开始写“有”字撇的起笔,位置通过第一根线来确定,而横画的起笔,隐约在左耳旁凹陷处的上方一点点,这样,这几笔基本上就确定了,而最后你会发现,他们的间距是比较均衡的。
2)为什么(2)和(3)的距离最宽?这是由“有”字的撇和下方的竖笔决定的。
首先撇画不能太平,太平会导致“有”字离左耳旁太远,同样,“有”字下方的“月”只能靠左写,靠在撇上,自然和横画距离就远了。
3)(3)、(4)、(5)的间距相等,这是老生常谈了。
4)(6)这根线,并不是根据“有”字的底端画出来的,而是走之儿。
3
走之儿的写法,是出于布白的需要:
走之儿的“点”,和下面的几个折笔,刚好点在“有”字和左耳朵的空白处。
4
笔画:
主要讲两个竖笔的方向,也是决定这个字形状的很关键的两笔。
这两个竖笔,可以正,比如上图的左耳旁。
但是也可以往外撇,却不能往内收,比如右边的“有”字,和我画的白线。
这根我们写大多数的包围结构的规律是一样的,比如“国”、“同”这一类的字。
因为底部宽而上部窄,是稳定的,反之下部窄而底部宽则不稳定。
比如下方的几个字:
“随”字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