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故事
走过黑夜,
穿越风雨和泥泞;
终其一生,
朝着阳光
蓬勃生长。
铁树雄花
后记:本帖的主题是摄影抓拍的瞬间,关于铁树的生长区域和草木属性、功用,笔者对它的认知有限,只能度娘或者查询相关图书和资料。
本贴图中所拍的铁树雄花,系道旁园艺供观赏的苗木,应该是移栽过来的。
比起铁树,笔者记忆中印象更深刻的,倒是另一种长得有点点像铁树的一种植物,它生长在湘中的一些山区,它的名字叫做“棕树”。
棕树跟铁树一样,也是四季常绿植物。叶子也是细、长、尖的形状,一整片大的铁树叶子,呈弧行;但棕树的叶子,呈圆形,棕树的叶子,是用来制作夏天用的蒲扇的原材料。铁树的枝叶,可以做药用,跟别的药材放在一起煎水,然后用这个煎出来的药水,洗澡,可以用来治疗某些皮肤病。
在湘中的一些山区 ,山岭上长有野生的棕树,夹杂在灌木丛中,或者是树林里的沟壑旁边。在一些山区人家的房前屋后,也有人家栽培得有棕树。
栽培的棕树比野生的棕树长得高大、结实,青褐色的树干,高高的撑起绿油油的树冠,远远望去,就像一把巨大的油纸伞。
棕树的树干上,有一层深咖啡色的毛绒绒的树皮包裹着,这一层棕色的树皮,山区人家称呼为棕,用刀子割下棕树的这一层毛绒绒的皮,在山区,这一层棕树皮,有特定的用途。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是唐代作者张志和的诗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里的词句。这词里面所说的“蓑衣”,就是用棕树树干上割下的那一层皮,为原材料做成的。
那时候,山区有一种匠人,蓑衣匠,会用棕编织蓑衣,纯手工编织。把从棕树上割下来的棕,加工后,编成一只蝴蝶形状,厚度一厘米左右的蓑衣。
以上截屏来源于网络。
蓑衣的上部就像蝴蝶的两只翅膀,蓑衣的下半部分,又像一条鱼尾巴,鱼尾巴形状的蓑衣长度,一般都到膝盖后面的长度。两只翅膀形状的蓑衣里层,有几截小小的棕绳,人的两个手臂,从这两边的小小棕绳里穿过去,把蓑衣背在自己的背上,就可以用来防雨了。
在工业化没有普及的年代,蓑衣,是山区人家用来防雨的工具之一。下雨的天气,把蓑衣穿在背上,头上带好斗笠,就可以出门劳作了,比如下雨天插秧,是要同时用到两只手,来协作完成劳动的。
劳作的时候,打伞是不方便的,伞要占用一只手拿伞柄。而穿蓑衣和戴斗笠,则可以把两只手全部解放出来,那年头,雨衣还没有普及到山区的家家户户。
棕除了用来编织蓑衣,还可以把棕撕成一股一股的细长条形状,搓成绳子,即棕绳。这种用棕搓成的绳子,很结实、耐用。把它的一部分固定在箩筐的四周和底部,然后用扁担的两头,分别挑在两个箩筐的棕绳上,可以挑起箩筐里一百多斤的物品。
图文简书首发,转载请联系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