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说生过孩子才有资格谈论如何做父母的话,我就是破格了。
我不做母亲的原因看起来很自私——为自己而活。曾经也希望自己的母亲是这样,为自己而活,可惜她没有。和天底下大部分母亲一样,为了子女除了是母亲就不再是自己。
所以小时候,多小呢?大约10岁吧,就像班主任给我的学生手册里的评语“早熟”,那时候,我就暗暗发誓:长大后不要有孩子,要为自己而活。
20岁后,来到了现在这个城市。记得第一次去表姑家,2000年时。她和她的丈夫仅靠一个水果摊挣钱,我以为就如此了。那天,她拿出一条男性运动短裤,就是内裤吧,说道:“这是给我儿子买的内裤,**牌的,99块钱!”还补了一句“我儿子的内裤只穿这个牌子!”天啊,99元钱,一条内裤!当时我的内裤才停留在3元一条的水平,这是拖人类后腿了吗?
那是我第一次去表姑家,也是最后一次,带着一种别样的情绪,不想再去。
在这个城市,我第一次吃到了麦当劳,那时23岁。麦当劳,耳朵听到的这个词语就像嘴吃饭一样频繁。室友们称麦当劳是她们吃过已经不想再吃的食物。第一次去麦当劳,惊讶人怎么那么多,都是父母带着小孩组团来的吧,多的是两三岁,三四岁的娃,父母一旁看着,手里清一色地拿着纸巾待命。
这是这个城市的父母给我的第二印象。
后来,我在这个城市工作。第一份工作在一知名国企。对于像我这种外来妹,人生地不熟,除了使尽全身才华过关斩将进入公司外,别无他法。我在公司宿舍说了一个多月的梦话,寝友告诉我的,我才知道原来说梦话的不是神仙而是被同事称作神仙姐姐的我。奇怪的是在本应谈恋爱说情话的年龄里说的梦话全是公司业务知识点。拿出睡觉都在看业务的精神我在一年内屡屡获得业务考试第一名。名次关乎到绩效,绩效关乎到钱。而我的同事们,似乎就过得很轻松。工资多少不知道,父母就像一个阵营里的,通通后方支援着,有的同事才刚工作就开着小车。我纳闷了,这个城市的人均工资不过1200,缘何他们一个个过得像富家子弟?
哦,对了,正入公司那一年,我那只给儿子买**牌内裤的表姑联系上我,隐晦地说想跟爸爸借点钱。她带着她丈夫儿子来看过我一次,还是那个牌子,只是内裤看不到,外套很熟悉。
过了几年,在朋友介绍下认识了现在的丈夫,本地人。第一次去他家时,有些小确幸,即便躺在角落里的烟灰缸都擦拭得一尘不染。带着这份小确幸第二次来到他家时恰巧遇到了现在的公公,70岁了,精神抖擞。他面露慈祥地对我说“每个星期坐公交车来这里给他搞一次卫生,反正坐公交车老年人不要钱”。……
婚后,为了摆脱公公经常突袭造访,我使出全身解数为赋新词强说愁地劝说丈夫重新买了套房。而后我没有意外地承担着全屋的装修清洁工作。意料之中又是意料之外,公公经常过来,有时会带着他儿子出去物色工作,买保险,每次过来都提着很多菜和馒头包子。
婚后的我们经常争吵,他说我不够贤惠,而我埋怨他什么事也不会做。
也许你们会说我活该,丈夫是自己选的。作为外来妹的我,像很多为了户口嫁到当地的人一样。而在这座城市里,不会做家务的男人才是情理之中,他们都有贤惠的父母。而相对比较勤奋的,几乎来自外地。
2012年,在第二家公司,我们负责业务的主管与人力资源部达成共识:拒收当地90后应聘者。无数次实践证明,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来了则来了,走了也就拍拍屁股。父母,才是坚强后盾。
最近跟店里小伙伴学到了一个词语“妈宝男”。百度上说妈宝男是指什么都听妈妈的,什么都以妈妈是对的,什么都以妈妈为中心的男人。也指那些被妈妈宠坏了的孩子。与妈宝男同时存在的,是妈宝女。
实践出真知,我总结了一下宝男宝女产生的自然环境,一般出身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家庭或者家庭条件一般但被富养的家庭,平日被父母呵护,生活中几乎是十指不沾阳春水。就像电视剧“我家那小子”里朱妈妈讲述的那样:
“我是用我整个生命在对待我儿子,我一个人顶两个菲佣,我完全没有自我。”
“我儿子每一段感情我都有干涉,我儿子说找媳妇有50%的原因都是为了我。”
“我的宗旨就是,不管儿子走到哪里,我都会给他一个温暖的厨房”。
妈宝男/女是时代的产物,更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教育方式下的产物。它像慢性病一样,蔓延到整个城市,无孔不入,对很多人而言,你面对的不仅是一个妈宝,还有后面无形的一张网。
我无意于在这讨论妈宝的危害性,它的危害性不言而喻,否则也不会成为当代导致婚姻破裂的与出轨、暴力并驾齐驱的主要诱因之一。
在这个城市里,我的呐喊苍白无力,更何况是一个国家,毕竟它广泛存在于当今社会中。我的力量微不足道,呼吁父母们为自己而活,也仅此而已。同样与我的力量一样微不足道的是,它所传达的力量,改造社会的力量以及改造家庭和改造自身的力量。也可以说,它并无太多力量,父母为你挡下的是千军万马,而远离你的,也同样是万马千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