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布置了两个作业,一是认真反复阅读加黑引文至少五遍,仔细体会;二是如何跟一个身处庐山的人说清庐山的真面目?
第一题,我认真读了五遍,觉得可以了。
第二题,把我难住了。用什么办法,才能跟身处庐山的人说的清呢?我纠结于策略办法里出不来了。无果之际,我想起了李老师曾说过的一个咨询观点,大体意思是:遇到‘’如何‘’和‘’怎样‘’能这样的问句时,不要急于回答,很多时候是个陷阱。于是,我慢了下来,打破了自己的惯性思维,不是急于解决问题,不是从寻找策略与办法的角度思考,而是从问题本身来思索。我有了如下发反思:其一,他处于什么位置,我处于什么位置?是都在庐山之中呢,还是他在庐山内我在庐山外?如果是前者,你都看不全庐山全面目,又怎能让他看全,更别提看清了?最多只是能互换一下角度,欣赏一下彼此所看到的风景罢了。能横看成岭侧成峰就不错了。如果是后者,可能的情况是,你虽能看全,却未必能看清,不是其中人,焉知其中味?再者,身处庐山中人,如果更愿呆在其内,享受某种好处,你又怎能让他走出呢?
于是,我有了第二层思考,搁在以前,我肯定是遵循问题导向,匆匆给出答案。岗位原因,常常拟方案给标准做指导,虽也常常看到老师们的创造性常怀惊喜,但骨子里的好为人师是有的,虽常常为层出不穷的问题苦恼,为长了点能力自足,但少了虚怀。以指导者自居,好为人师累死自己啊!可怜见地!
还有一法让自己少累,那就是从庐山走出,站在庐山外或庐山巅,这需要持续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