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促父早亡,是真的精明吗?
李平阳,秦州子,中夏名士,于时以比王夷甫。孙秀初欲立威权,咸云:“乐令民望不可杀,减李重者又不足杀。”遂逼重自裁。初,重在家,有人走从门入,出髻中疏示重;重看之色动,入内示其女,女直叫“绝”,了其意,出则自裁。此女甚高明,重每咨焉。
【译文】
平阳太守李重是秦州刺史李景的儿子,是中原名士,在当时,人们把他和名望很高的王夷甫并称。起初孙秀想树立自己的威望和权力,到处说:“乐令众望所归,不可杀,不如李重的人又不值得杀。”于是就逼李重自杀。事先,李重在家,有人从门外跑进来,从发髻里拿出一封信给李重看;李重看了就脸上变色,拿到内室给他女儿看,他女儿只是喊叫说:“完了”,李重明白她的意思,出来就自杀了。李重这个女儿见解非常高明,李重遇事经常跟她商量。
李平阳即李重,曾任平阳太守。他父亲李景,曾任秦州刺史。
《资治通鉴》卷八十三,赵王司马伦于公元300年杀了贾后,阴谋篡位,便想收买人心,选用名流,于是任李重为相国左长史。李重知赵王伦有异志,忧愤成病而死。
孙秀是赵王伦所宠信的人,赵王伦自任相国后,用孙秀为中书令,使他威权日重。
乐广是当时任河南尹,后来代王戎为尚书令。
01 西晋官员李重。
李重字茂曾,江夏钟武,今河南信阳东南人。西晋时期官员,东汉汝南太守李通曾孙,平虏中郎将李绪之孙,泰山太守李秉之子。
李重少时好学习,有文才,父母早亡,与诸弟居住,以友爱著称。二十岁当本国中正,逊让未就职。后为始平王文学,上疏陈述九品之弊。后历任太子舍人、尚书郎、太熙、中书郎、尚书吏部郎等。永康初年,为司马伦相国左司马,因忧虑成疾而死,时年四十八岁。死后追赠为散骑常侍,谥号成。李重著有文集二卷,《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由此可见李重是西晋时一位大名人。年轻时就已经名重天下,很有文采。很早的时候他的父亲秦州刺史李秉就死了,而他和他的弟弟们相处地十分融洽。
对弟弟,很有哥哥的风范,都很听他的话。年纪未到十八就已经成了地区道德标兵,并上书议论朝廷九品中正的弊端,极其出色。后来当上了太子舍人,官至尚书郎,每次朝廷中遇到国家大事,难以处理的时候询问他,都是引经据典的,被采纳的机率极高。后来升任尚书吏部郎,举贤若渴,专门寻找那些隐逸的高人贤才,基本做到野无余才,在朝在野,声名很高。
02 李重的女儿。
李重生了一个好女儿,姿色出众,难得是李小姐为人十分有眼光,看问题往往有独到的眼光。
因为李重是中原地区的名士,当时的人就把他和江东王衍相提并论,认为他是天下道德的旗帜。如果要颁个道德风尚奖给当时的名士的话,恐怕只有李重可以得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赵王司马伦作乱,孙秀小人得志,他是个有恩都会报仇的顽劣本性之人,所以他想树立威信时,他的第一打压对象就是名士。孙秀出身低下,靠着赵王狗仗人势,废贾后,行的都是阴招。既然要令天下人闻孙秀而丧胆,只有先杀鸡给猴看了。谁是鸡谁是猴?乐广就是那只猴,李重则是那只名重天下的鸡。
孙秀手下所有的谋士都说:“尚书令乐广,名声太重,大家都推崇他,这个人得留着。杀了他,引起公愤可不划算;李重名头也响,但此人不会勾结党羽,在朝中无权势;至于名声,地位都比不上李重的人,又没有被杀的价值。”孙秀一拍板,就拿李重下手吧。第一,他符合天下人心目中的名士形象,第二,他的名声不及乐广高,但比其他人要高太多,就拿此人出手,立威。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虽然这件事情十分机密,但隔墙有耳,还是有人知道了。
孙秀府中有个下人很钦佩李重的为人,听到这些话以后,火急火燎地写了个小纸条,偷偷地从府里溜出。孙府守卫森严,不能带任何东西出门。这人很是聪明,他把这些内容卷起来,在挽头发的时候藏在发髻里,大模大样地出门了。
出门后,一溜烟地跑到李家侧门,东张西望,看看周围有没有人跟踪,幸好没有,敲门,叫老爷。
李重收到这个卷成小卷的纸条,看了一眼,脸都白了,站都站不稳了。他踉踉跄跄地摸着栏杆到内室去了,他的女儿正看着书呢,看着老爹神色不对,问:“爹,你怎么了?出了什么 事情?”李重没说什么,直接把纸条给她看。
李小姐哇地大叫:“完了完了,这次真的完了!”李重看着女儿,什么话也没说,弓着背出去了。
女儿的意思他明白,这个女儿是他这一生的骄傲,多少次,朝堂上无法想通的事情,交给女儿就立刻会有明晰的条理,无数次,当李重遇到难题无法解决的时候,都是女儿帮他出谋划策的,而当他激动难以自持的时候,又是女儿用她的冷静和沉着,帮助了他。而这一次,女儿都说没有办法,看来真的只有死路一条了。李重就自尽了。
关于李重的死法有几种说法。无论怎么说,在这次的事件中,李小姐的做法欠妥。估且不说纸条来源的正确与否,就算是正确的,尚有回旋余地,不至于一步后路没有。何况只是孙秀在计划中的事情,计划尚且赶不上变化,为什么就要一惊一乍,制造紧张空气,让年老的父亲经受打击呢?在李重的心目中,她是很有决断并且冷静的,每有大小事情都会和她商讨,可是这件事情,真的是处理的很不高明啊。此例告诫我们,遇事要冷静,要沉着,否则遗祸无穷啊。
【评价】
《晋书》史臣曰:
李重言因革之理,驳田产之制,词惬事当,盖亹癖可观。及锐志铨衡,留心隐逸,浚冲期之识会,岂虚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