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回乡札记(4)

人类敦煌  心向往之

阳光轻柔地洒进店内的桌上,洒在我们的身上,沐浴在阳光中谈天说地是不是人生一大幸事?

不知不觉间,太阳已悄然西斜。一转眼就到了下午4点,我和边老师竟已畅快地聊了近3个小时。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话越投机越有聊头”,在这期间,既没有客户来电打扰,也没有闲人打扰,我们沉浸在交谈之中。陪伴我们的,除了电脑里传出来的轻柔的音乐,就是桌子、椅子和沙发,他们都是虔诚的听众。

直到边老师看了眼时间,说该回去了,尽管心中满是不舍,我们还是互相告别。边老师和我年龄差距悬殊,他是“爷字辈”,我是“孙子辈”,可通过这次交流,我们跨越了年龄的鸿沟,成了“亲上加亲的忘年交”。

很快,我跟着边老师抵达他家。这是我第二次登门拜访,第一次来的时候,是张老师和赵老师开车到郭家堡镇政府前接的我,他们先到,我晚到了一个多小时。当时的经历,我还在公众号,3月10日输出过一篇文章《哇!原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感觉这么妙!》。

敦煌三月的天气依旧乍暖还寒,所以乡里,还都生着火炬。

走进屋内,厨房的布局映入眼帘。

掀开门帘首先看到边老师的老伴(我的舅奶奶)正在捡新鲜碧绿的韭菜。

我大声打招呼:“舅奶奶,您这是捡韭菜准备下午包饺子吗?”可能我习惯了,和我母亲大声说话吧,总以为很多老年人眼花、耳背,需要大声交流。

她站起身,呵呵笑着说“嗯呐,韭菜是孙子买来的,捡好了做饭吃。”

虽然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但依然反应很快,耳聪目明的。

边老师笑着介绍:“这是大泉的,原来王书记的大闺女,外甥女婿的侄女......”

舅奶奶笑着望着我,一只手里还拿着捡好的韭菜,一只手里拿着未来得及捡的韭菜,我赶忙招呼她坐下,继续捡韭菜。

屋子的东边是一方南北通的大土炕,上面整齐地摆放着衣服、被子。南边,离大土炕一米远的地方,炉子正烧得旺盛,上面放着一把茶壶,热气袅袅升腾。北边摆着一张桌子,桌上放着电视、茶杯、茶叶、暖瓶等生活用品。下方是一个小方桌,舅奶奶正好把韭菜捡完了,收起韭菜,清理好小方桌。

边老师拿来两只小凳子,招呼我坐下,紧接着又忙着给我倒茶、拿水果,拿他家土窑窑烤的锅盔让我品尝,像照顾小孩子般周到,即便我让他别这么客气,他也没有停下手中的动作。

我先教边老师如何正确使用手机。我耐心地讲解着,从最基础的读文章,到关注公众号,再到在文档里打开文件,每一个步骤都讲得十分细致。

边老听得格外认真,还特意拿出笔记本,一笔一划地做着记录,那股子认真劲儿,让我深受触动。

教完后,边老又亲自操作了两次,直到完全熟悉。

于是,边老师开始兴致勃勃地讲起了以前的故事。他讲到了王浩汉、王晓琴,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往事仿佛就在眼前。我也和他分享了近期公众号要刊发文章的相关事宜,还请他回忆了当初写文章时的经历。我们就这么聊着,时间不知不觉就到了六点半。我起身告辞,从土塔尔村边老师家里出来,又在路边拍了几张照片。

一路上,我经过了梁家堡村、七号村、荆州村口,又进入了镇政府十字街。沿途,这些熟悉的地名,熟悉的道路,熟悉的田地,熟悉的景色......勾起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此文3.29日首发《美鸿悦读》公众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