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遇见这样圆润朴拙的篆书,恬淡地在素食餐厅门面上律动。店里静悄悄地流溢出清雅的佛乐,堂正中熠熠地立着佛像,温暖的光晕仿佛把整个雨夜都融化了。
轻轻踱步上楼,收起湿淋淋的伞,一位老人缓步迎上来。她身形纤瘦,穿着极素净的灰色衣衫,梳得一丝不乱的银发,恰与素淡的工作服呼应,为素食店刻板的衣着平添几分肃穆的气质。她的脸清瘦却白皙,很难找到皱纹与老年斑,仿佛陈年的白色宣纸,在岁月的消磨中从未褪色、缩水,反而更为柔嫩、明朗。难忘的是她嘴角工细的微笑,如同宣纸上浑然天成的纹路,带着淡淡米黄,尚未言语就已丝丝入扣地沁入心中,眼前的字画、菜谱都因这微笑的晕染,笼着清幽安谧的气息。
那天点了什么,吃了什么,我早已忘却,只记得在清雅的佛乐中,老人眯眯笑着,陪伴我——雨夜的惟一客人,直到周遭繁华的酒楼熄了灯。一杯清茶,一碟花生米仿佛都足以消遣整个雨夜。
后来我便成了常客,也常常见老人读经。她微微蹙起眉头,品鉴清茶的苦味般,凝神思索。读得愈深,白皙的脸上便愈加笼着静穆的光泽,一袭灰衣的清瘦身影仿佛隐没角落中。店里的客人却愈加宁静地用餐,自有一种陈年的书香,悄悄地溢满餐厅。我不由得肃然起敬:老人坚守着“过午不食”戒,有着老尼的清净,眉目之间却含着烟火人间的祥和,比熠熠佛光更感染人心。
文化园里繁华的风吹来喧嚣市侩的气息,我所熟识的素食小店也日复一日地沸腾起来了,糖醋的香味里,店员一拨拨来了又散,只有老人始终一袭素净的灰衣衫,以温暖的微笑迎客,把自己站成小店隽永的招牌。来店时,我竟不再喜欢口舌生津的滋味,只要看到老人还站在那,眯眯笑着,便感觉整个夜晚都笼上一层无言的清新。“守好应守的缘,做好想做的事。”临分别时,老人郑重地把一串符挂在我脖子上,把这句赠言刻在我心上。
原来,我每次在这里遇见的,不仅是缘,也是一种至简至真的心境。